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被代言”的奥运冠军与被忽视的权益保护

www.fjnet.cn 2012-08-03 09:57  杨朝清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伦敦奥运会上为中国男子举重队夺得首枚金牌的林清峰,在让家乡厦门市的父老乡亲为之欢呼的同时,也意外地让福建的龙眼肉在网上“火”了一把。无独有偶,易思玲和湖南火宫殿的酱板鸭,陈一冰和天津的十八街麻花,“他和他家乡的特产”成为网商进行促销的“法宝”。(8月2日《海峡导报》)

当消费主义和眼球效应称兄道弟,当商业逐利与符号文化联袂登台,名人被代言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潘石屹“躺着中枪”成为性功能障碍广告的“男主角”也好,奥运冠军龙清泉也“被代言”肝病广告也罢,依从于商品逻辑的身体塑造,遵循于市场规则的情感表达,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民美食热潮,奥运冠军的名人效应则成为家乡特产的最大“卖点”。伴随着社会变迁,老百姓对食物的消费已经从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过渡到追求食物的保健功能和文化内涵。因此,人们不仅仅是在消费食物,也在体味食物背后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奥运冠军“被代言”家乡特产,从表面上看是商家以奥运冠军的身份符号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为纯粹的商业活动披上了一件“文化外衣”。只不过,当商家“荷包鼓鼓”、喜笑颜开的时候,奥运冠军既不知情,更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土特产“争傍”奥运冠军,看似本小利大,实则是一种双重缺失;既侵犯了奥运冠军的合法权益,也损伤了市场秩序。明明是商业做派,却非得和文化搭界;明明是利用奥运冠军的身份符号,却非要和家乡牵线;底线失守的商业炒作,角色失范的广告营销,在无形之中破坏了契约精神。

当观众的目光聚焦在荣耀的标签上,当商家的神经集中在夺目的符号上,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却很容易被忽视、被遗忘。对于从小家境贫寒、已经忘记多长时间没有回家的林清峰来说,龙眼肉的味道或许早已淡忘了。因此,与其过度消费奥运冠军,不如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