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多一些“护送宝宝” 的执法温情

www.fjsen.com 2013-04-15 08:28  柔  岩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警务摩托两边护送,3岁顽童踩着玩具单车淡定回家。平常只能在喜剧电影中看到的这一“搞笑”镜头在河源真实上演。该贴图近日上传网络后受到全国网民围观,网友转发评论已超11万次。(《新快报》4月14日)

看到这一组贴图和一小段网络视频,真是让人忍俊不禁,真切感受到网友们惊呼的“好有爱”欣喜。同时在倍觉好笑的情绪驿动里,又真切析离出一种浓浓的、融融的感动——我们真的太需要这样的“执法”,这样的温情。

有人说这可能是警方作秀,认为应该直接将小孩抱走就是了,何必浪费警力。但是如果看到新闻中这样的情景描述——“小孩怕生,别人一抱起就大哭,且因年龄太小,无法说清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小孩不让巡警抱起,依然骑着玩具自行车在路上行走”,换位思考一下,在这样一个童真四溢的环境中,可能本身就身为人父的警察叔叔们如何能忍心强行将他抱走,任他哭得撕心裂肺?在这个语境下,警察童心泛起,陪孩子一起骑车保证他的安全,也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关键在于,民警们并非玩心大盛,而是同时分派别的同事寻找孩子的家长,在几番寻找无果后,最后才在指挥中心的指令下,将孩子送到附近派出所。整个过程,“护送宝宝”的“执法”责任心、温情都在实际体现,综合起来,这也是打动并直击我们这些观者心底那最柔软之处的因素。

当然,也不要对一些网友的质疑进行指摘。发散联想,我们看惯了警察在打击罪案时的冲锋陷阵,也见多了一些刑讯逼供的负面消息,还闻知一些执法部门在运用权力过程中存在暴力执法的野蛮行径,这些负面讯息可能已经固化了我们对一些权力部门、管理部门的看法和印象,因此关于“作秀”的质疑,是基于心理上的一种条件反射。这说明,于公众而言,类于“护送宝宝”这样的执法温情实在过少,以致我们引以为鲜;于公权力部门而言,被矮化甚至妖魔化的形象需要改进作风和执法态度来进行扭转和重塑。

□ 柔岩(大连 媒体人)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