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地方债”须短长相宜
www.fjnet.cn 2013-07-31 08:29 周人杰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搭建债务兴城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木”,短期矛盾靠调控,长期隐患靠改革 萧条的街道,破败的公寓,失业与失望双重弥散……一组美国“汽车城”衰败的照片流传网上。大洋彼岸底特律的破产,对国人而言,关心之处不仅在“一双鞋换两套房”,更在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忧心。 大洋彼岸的镜鉴,提示未雨绸缪的必然。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此前,审计署已经先后两次组织相关审计,去年以来又对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可以说,中央对地方债问题始终认识清醒,恪守着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面审计更多属于防患未然的“疫苗注射”,关注的是地方债的长期管理与风险控制。 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截至2010年底,地方债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最近两年,抽查地区余额又增长了12.94%。总量的盘子大,近期的增量也在加速。更紧迫的是,在财税压力骤增、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更加强化之时,有的地方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信托融资,甚至通过不规范集资“借新债、还旧债”。 还要看到,地方债也并非洪水猛兽,其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更大格局处稳增长、厚民生。日新月异的道路交通,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在优化公共服务中承载我们共同的幸福梦想。可以说,良性而适度的地方举债,对今天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城市建设总有周期性,合理举债是各国通例,市政项目的公益性强、回报率低,有些阶段性偿还压力也属正常。有改革开放30余年累积的物质基础,不仅潜在风险可控,民生支出无忧,而且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兜底机制,也与数百亿美元长短期债务无处买单的底特律不可同日而语,绝不会发生所谓的“中国版破产”。 如何搭建债务兴城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木”?概而言之,短期矛盾靠调控,长期隐患靠改革。 眼下来看,肯定不会即刻“断奶”。债务链条的绷紧、断裂,必将激发更多连锁反应,加重经济下行压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只有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证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才能稳住城市建设的底线,为改革赢得更大的空间。 长远计之,地方债的多寡不能是“黑洞”,必须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打消民众的疑虑。在摸底基础上,尽快健全风险评估和安全评级体系、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债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当然,最终则需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改革,达到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相互匹配,彻底走出土地财政的泡沫化阴影。 短长相宜、标本兼治,是宏观调控必备的勇气与智慧。中国经济日渐步入换挡期,结构调整与就业阵痛如何协调?货币发行与贷款难题怎样统筹?稳定物价与收入增长能否双赢?诸多“两难”摆在面前,守住民生改善的下限,扼住投资冲动的上限,离不开调控的艺术,更需终结“不问债绩问政绩”的锦标赛,让改革的红利促动发展理念的嬗变。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30]反思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地方债
- [ 07-29]防控地方债务风险,亮红灯也要开绿灯
- [ 07-29]地方债务审计是推进地方政府改革良机
- [ 07-29]地方债“黑洞”引发中央高度警觉 审计署将详查
- [ 07-26]财政部将代发236亿元3年期地方债 年利率3.92%
- [ 07-16]“地王”轮番上场 地方债重压下“卖地”能撑多久
- [ 07-06]财政部:十分警惕影子银行和地方债 正摸底调查
- [ 07-02]地方债高企倒逼政府卖地 上半年北上广收入173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