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明区,竟有13户商家“组团”,去假冒同一家葡萄酒。当然,你们能“组团”整假货,人家也可以将你们“一串烧”告上法庭。不过,此案有点令人蹊跷处:这些本是适用行政处罚的案件,何以最终都进入了司法程序呢?此间的市场行政监管部门,你们去哪儿了? 按照《行政处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的有关规定,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市场监管部门,应对假冒商标、傍名牌行为进行监管。其中,流通领域,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并对市场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可中粮集团最终却走了法律渠道,这里面,为啥没有市场行政监管理部门的事儿呢? 首先,人们想问的是:一个思明区,竟有13家商户一道“组团”对中粮葡萄酒进行假冒、傍名牌,那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平时你们都忙啥去了?大面积、塌方式的假冒、傍名牌情形出现,要说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了,这很难说得圆吧? 其次,商家举报假冒、傍名牌行为,本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申告、投诉,要求其予以行政处罚,为何中粮最后选择司法途径解决呢?一种情形可能是,中粮集团不相信当地市场行政监管部门:平时你们都查不出问题来,只能靠我们商家自已去查,所以,不信你了,咱信法院去——当然,按行政处罚法规定,举报者有此诉告途径的选择权。另一种情形则可能是,此13家商户所侵权商品数额,达到了行政法规规定的案件须移送司法部门的限额——若如此,则说明此13起侵权案件数额之巨、影响之大了;这也反向说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此前的监管,显然有不到位之嫌。 可见,假冒伪劣商品横行,须要进行综合整治,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它仅靠经营者自律,当然不完全可靠;而只让生产者自已去查假货、打官司,也勉为其难——除非它是会分身的孙悟空。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在位不缺位、履职又尽责——各方一道,携手共治,才能打得“山寨商品”无立足之地。 |
相关阅读:
- [ 04-27]跨界莫留监管盲点
- [ 04-27]草莓“有毒”谁来监管
- [ 04-23]红色通缉令全球布控,更要加强国内监管
- [ 04-23]保舌尖上的安全,监管细节还需再细些
- [ 04-22]食品监管为何总是媒体打头阵?
- [ 04-21]“毒面膜”揭开微商监管盲区
- [ 04-21]“微商”火爆监管不能缺席
- [ 04-20]组装“包油”腰子,监管去哪儿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