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打击拐卖不能“割韭菜”

2015-06-04 09:23:04 王琳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今年虽然没有昔日“微博打拐”红红火火的喧嚣,但公众对于打拐议题的关注仍然不减。《亲爱的》和《失孤》两部大片的热播,也轻易就催下了不少观众的热泪。有媒体于6月1日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网友认为现在打击拐卖人口的行为效果不理想,未能杜绝拐卖犯罪;九成网友支持“买拐同罪”,认为光打击拐卖一方是不够的。部分法学界人士也发声力挺“买拐同罪”。

在刑事司法中“单打”拐卖方,显系治标之策。笔者早在十余年前就曾撰文指出,“单打制”之下的“打拐”就像开着水龙头拖地,一味要求拖地人努力拖地而不去想方设法堵住水源,不但徒增拖地人的负担,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时,公共舆论对“双打”拐卖者与收买者也多有呼吁,但为何到了今天仍成为一个问题呢?

查现行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对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其实已有明确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从字面上看,仿佛对拐卖收买的“双打制”早已解决了。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何我们却极少听到有收买方被刑事追究的个案呢?

取证难、抓捕难等等,这些侦查工作中常见的“老大难”,在研究收买方中,其实都不是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倒是,当被拐儿童被解救之后,当地公安机关根本未对收买者立案,这算不算“有案不立”呢?

在立法上,我们能找到的一个解释是,刑法虽然规定了“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却又在此条中留下了一个尾巴,即“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这里的“可以不追究”显然是指已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可以免责。而且只是酌定的“可以”免责,并非肯定的“应当免责”。

之所以有此“但书”规定,立法者或是想尽可能保护被拐卖人的安全,鼓励收买人善待被拐儿童,因此对“不阻碍解救”的收买方,采取了最大限度的宽大——免责。但这种鼓励也会转向另一面,那就是:消减了刑法的威严,无法达成对收买方的震慑作用。从司法实践中看,对收买人“可以免责”在一些地区已被警方扩大化适用,异化成了“基本上都免责”。立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免责”的口子,警方却把这个“口子”开得更大。

所以说,除了打击拐卖犯罪“买方市场”的宽严程度仍需立法确定之外,执法不严问题更应优先解决。对拐卖犯罪的全面打击,其实还不仅仅限于收买人,根据“两高”的相关司法解释,“明知他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仍然向其提供被收买妇女、儿童的户籍证明、出生证明或者其他帮助的,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共犯论处”。这一条指向的就是有关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如果这些执法人员在发现拐卖线索之后,不是积极为拐卖行为洗地、背书,而是将线索导入侦查机制,必将大大打击拐卖犯罪。

拐卖犯罪的刑事立案完善是重要的,健全责任机制使立法上的“双打机制”(既打拐卖又打收买)能够落到实处,也同等重要。要让法律不致成为执法者手中的橡皮泥,就得为执法者戴上一只名叫“责任”的“镣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