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即将公布之际,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有关会议上提出建议:希望在今后的院士增选中,全体院士们对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候选人给予更多关注。 杨院士的理由很简单,现在的院士评选首先要按学部推选,而交叉学科的学者有时很难被归入某个学部,故而落选。这对新兴学科的发展不利,对相关学者也有失公平。 学科的交叉、融合早非新鲜事。只是在“互联网 ”时代,这种情状更成常态。一些新兴、交叉以及综合性的二级学科层出不穷,许多方面的突破往往正发生在这些领域,而这里反而是国家最高学科带头人缺席的地方。83岁的杨院士眼光依然敏锐。 现今的中科院,其学部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地学、信息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等领域。而众所周知,原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是合为一体的,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组建了中国社科院,社科及人文学科才从中科院分出。而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则是更晚的事。 科学院、工程院和社科院的三院分离,自是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准和研究效率。而三院内的学科细分,则更有利于深耕细作。每一学科都面临纵深开掘的无限可能性,人的精力有限,当今不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更往开里说,分工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有分工才有事业的专精,才有高效,才有交换行为和市场。没有分工人类到不了今天。 然而在人类探索真理、细分学科的漫漫长路上,却持续不断地展现着别样的景观,那就是分工明确的各学科间不断的交叉、融合,科学的大树上间或生长出新的枝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自然符合认识论的逻辑。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或显或隐的联系,发现这样的联系或因灵光乍现的偶遇,更靠苦苦追寻的自觉。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有成就的研究者多强调固守一隅,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学人则更如兴趣广泛、常常是横跨数个领域的科学顽童。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也是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在最近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中,就提到自己的一个美国朋友,计算机研究得好好的,忽然又对生物学等学科产生兴趣,并有志在这几者之间捣鼓出一些新的名堂来。而吴博士称,这样的学者在美国实在很多。 其实,细分和交融实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对某一学科的深入探究及在学科间的畅游不辍不过是人类获取真知的不同状态,进一步说,这样的状态或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学科的细分和交融,问题因推选院士而提出,更重要的恐怕还在我们的教育,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从认识论还是方法论看,这样的思量都具长远意义。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
相关阅读:
- [ 11-10]中国院士多了还是少了
- [ 10-29]院士论文被撤稿真相如何
- [ 08-18]国企高管参评院士的现实土壤
- [ 08-04]院士增选“谢官”,不妨“一刀切”
- [ 08-03]拒绝官员让院士制度回归本源
- [ 08-03]院士遴选,去利益化比去行政化更紧迫
- [ 08-03]高校校长和国企高管也不应参选院士
- [ 05-18]处级以上不能当院士 “去官员化”迈出可喜一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