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游、强制消费等旅游中常见的顽疾,近年来一直是叫打声一片。近日,新华社记者分赴北京云南山西等地一调查,发现旧病没治成,顽疾更抬头。 八达岭长城“一日游”,其实是个“全天购”;云南光一家翡翠店的人均强迫消费指标就达4000元;购物餐饮回扣最多达到八成……国内旅游乱象,《旅游法》出台之前是无法可依。有了旅游法,成了有法不依。人们发现,被坑的基本上都是低价团,网上标明由昆明国旅组团、实际由云南康辉接单的云南游,1720元,游8天7晚,跟天上掉馅饼似的。结果被带去强制购物,人均消费翻几个筋斗。 法规出来这么多,还是有这么多人被坑被骗,消费者本身需要反思。但是真正不长记性的还是执法部门。不是说好了有《旅游法》吗?不是不允许存在低价团了吗?不是不允许强迫购物了吗?为什么新条例当中,讲好了旅游结束30天之内如果发生强迫购物可以退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根本就行不通? 旅游乱象,根本的原因不是法无禁止,也不是看你制订了多少法律法规,而是监管的无能与无效,使之成了纸老虎、稻草人。它只能表明,在这些几十年坑爹的旅游乱象面前,相关部门做了工作、交了作业。 既然问题集中在低价团上,那么问题来了,低价团的关,为什么总是靠游客用现实的教训去把关,而不是通过监管部门的科学设计与主动出击去守护?监管部门,只要完善一下旅行社组团报备机制,就能把这个问题控制好。它的可操作性在于,将识别与监督的责任,由消费者,回归到监管者身上。无非是监管的人力成本增加了一些,工作辛苦了一些。新的旅行社条例,可以视作对旅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是对旅游乱象的加大限制。它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旅行社安排购物的时候,必须与游客协商,并且由游客签名确认。 但是这个条款,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操作起来非常难,因为它牵涉到游客必须取证。必须证明自己是被强迫购买、欺骗的,并且购买的还是假货。这就难为了消费者。这次报道的八达岭长城一日游,导游就是通过特产店拿服务费提成的,这个证据很难拿到。一些旅行机构通过游客购物、餐饮,从商家那里得到高额提成;一些地接社把整段的行程,分段卖给不同的导游。这些过程,几乎没有一个旅游者能够直接接触到。让他们拿证据,等同于白搭。法规的尊严,是通过执法部门的落地有声树起来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法规追加文本叠起来的。因此,整肃旅游乱象,首先需要整肃的是监管不作为的乱象。与其讥笑消费者贪便宜、往明摆着的坑里跳,不如指责监管部门面对这些明摆着的坑,所表现出来的无能、无视、无为。 |
相关阅读:
- [ 08-12]官员为旅游代言合乎规范最重要
- [ 08-11]景区管理要尊重市场规律
- [ 08-10]旅游景区评级改革仍在路上
- [ 08-09]巴铁上马,地方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
- [ 08-08]旅游景区“火箭升A”之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