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国务院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正式成立,在江西丰城市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调查工作。国务院安委办25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指出,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事故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压缩工期、突击生产、施工组织不到位、管理混乱等有关。
“带血的速度”必须迅速叫停
毛建国
如果要评选江西丰城发电厂施工两大痼疾的话,一个是偷工减料,另一个则是压缩工期。然而,与偷工减料成为“过街老鼠”不同,在“主流叙事”里,对于压缩工期,不仅少有谴责,而且一直褒奖有加;不仅施工单位主动为之,有时建设单位、甚至一些政府部门还会提出要求。
在现实中,因为赶工期而出事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2007年11月,山西侯马市西客站两层候车大厅,刚举行封顶仪式后就坍塌,造成3人死亡,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为了赶工期。2008年11月18日,杭州萧山地铁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原因是三年工期缩短为不到两年。2010年1月3日,昆明在建新机场立交桥在浇灌过程中垮塌,其中一个细节,“主体钢结构工程已全面吊装完成,比计划提前了50天。”
有心寻找,类似案例还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到,压缩工期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逊色于偷工减料。或许正是受到对压缩工期危害性认识不够的影响,导致现在压缩工期现象比较普遍。
工程施工有其科学性,是要讲规矩规律的,一点都马虎不得。如果不讲科学,不按规矩规律办事,就会付出血淋淋的代价。这一点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拿施工工期来说,本身就是按照科学规律精心计算出来的。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抢抓工期的话,就有可能埋下事故的种子。这一情形下,即便没有出现偷工减料,也有可能因为压缩工期,出现质量问题。现实中,有识之士把压缩工期称为“带血的速度”,原因也正在这里。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从表象上看,压缩工期是认识问题,事实上还是利益问题。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压缩工期一个很大原因是压缩成本,有的还能拿到工程进度奖;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压缩工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快投产、早出效应;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压缩工期则是面子工程。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把工期装进制度的笼子,让方方面面不敢、不能、不会压缩工期。
在禁止压缩工期上,并不缺少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的执行。一段时期以来,受到安全事件的影响,社会舆论已经对压缩工期有了新的认识。有关部门也早就发出通知强调工期的严肃性。2012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公布了原铁道部起草的《铁路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明确提出,铁路建设单位不得要求施工单位压缩工期、降低工程质量。原铁道部的这一做法,曾受到普遍点赞。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更是明确禁止压缩工期,指出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只是在现实中,缺少有力的执行,很少看到施工企业因此受罚。
压缩工期是另一种偷工减料,是对施工科学的严重挑战。在新闻中经常看到,国外一些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追求“慢工出细活”,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压缩工期屡禁不止,说明其驱动力和约束力出现严重失衡,就当前来看,针对压缩工期的约束力还严重不够。因此,必须迅速叫停“带血的速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让法律法规长上牙齿,尽快让压缩工期成为过去时。
“赶工期”泛滥的背后
济北南
一场致使70余人死伤的惨烈事故,再一次让“压缩工期”这个严重违背工程建设规律的普遍现象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这是利益在作祟——只有赶工期,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利润;有人认为这是建设单位的问题,更是施工单位的问题,是他们违背了科学规律……
到底是谁缩短了工期,“各方都有责任”的答案有法不择众之嫌,更是不负责的回答。压缩工期者,必须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头目来。当下而言,无论是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各个领域,还是具体到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是由一些大型企业控制,这些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中从来都不缺少某些权力的触角,一些官员不懂工程建设,拍脑袋的决策随时都会出来。压不压缩工期,也容易成为一些官员“一句话的事”。
在某些权力面前没有真正的“甲方”。在工程建设领域,建设单位是传说中的“甲方”,施工单位是传说中的“乙方”。但是,在真正的决策层,尤其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分管该工程的某些官员面前,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也包括监理、造价等单位,其实都是“乙方”。在无所约束的行政权力面前,在凡事都要把一些建设任务当成“头等大事”的态势面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等所有单位,都只能在倒排工期计划那里不断被虐。
多少年过去了,计划经济的影子仍然没有完全褪去。某些权力仍然是工程领域绕不过去的门槛。在工程建设领域,我们只是具备了招投标、监理等外在的形式,还没有真正有尊重建设规律的运行机制。如果说之前我们经常听到“十五年赶超英国”、“大干快上,跑步进入某某阶段”之类的口号现在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与这些口号没有本质区别的“决战90天”、“百日大会战”、“封顶作战80天”之类的口号,也基本没有多少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
某些权力在规划、在验收,一些领导要视察,出现不赶工期的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无所不能的权力面前,无论是干预工程,还是干预其他专业领域,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这一切都说明,权力简政放权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件事仍然道路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