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在中南医院住院,丈夫马先生陪护,和耳鼻喉科医生李欢熟悉起来。一次在电梯里碰到,在聊妻子的病情时,李欢从马先生嘶哑的声音中听出问题,急忙询问,根据临床经验建议检查。果不其然,发现患癌,建议做手术。(7月13日《长江日报》) 医患关系熟了,就能随意聊起来;多聊两句,医生就发现了可疑的病兆;认真听了患者的诉求,手术既切除了肿块,又保住了患者说话功能。面对此景,自然感叹医生的医德仁心和自觉的职业精神。但留住笔者目光并引起思考的,是其中的“多聊两句”,没这四个字,就没有后面的故事。 在黄牛那儿花高价弄了个专家号,轮到你坐到专家面前,可能分把钟就得走人;一家人围着住院病人着急,好不容易能逮到主管医生问个究竟,给你的很可能是让你摸不着头脑的三言两语;千里慕名寻医,你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摞检查化验单已经递到了你的手里。这曾经是很多患者的无奈体验。 而那种还没吃药也没打针,只是一席话,患者及家属就如释重负,或明白就里,或看到希望,日益成为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奢望。但患者与医生的沟通,历来有两个障碍,一是医生的字难认,二是医生的话太少。对于后者,有医方解释:一个医生一天要面对几十个上百个患者和患者背后的家属,哪能说那么多话?本来我服了这个理,但最近被颠覆了。 笔者根据多年观察医护人员招聘面试之经验,最大感受是这类人员话太少,比考官的指导语还简单,比题干的文字还短。且不说答题内容,更不去说与考官主动交流以获取认同。最近有心作过一个对比,医护人员的面试,规定10分钟,平均只能达到5分钟,很多人用不到1分钟,是用时最短的一类考生。我谨慎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医生话少的源头? 考生未必不知道,面试场上你话少,肯定失分,进而失去入职机会。纵然绕过这个障碍入职,你金口难开,吐字如珠,失去的可能是患者治愈的概率,甚至是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一直不知道医护类学生是否有人文类课程,但觉得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张小龙的产品观充满浓浓的人性,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的可是人啊。 |
相关阅读:
- [ 06-28]临床与科研医生当有区分
- [ 06-23]医生该如何与人工智能争饭碗
- [ 06-21]家庭医生既要“签约”更要“履约”
- [ 06-21]“内外兼修”让家庭医生叫好又叫座
- [ 05-31]但愿不再出现“医生带病手术”的新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