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据报道:日前,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中国将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

如果有一两个学生因军训而累倒,这样的新闻并不稀奇,然而“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这样的情况则着实骇人听闻,当代大学生体质的软弱怎能承担振兴中华的重任?

然而,类似一幕幕弱不禁风的大学生军训时的倒下的画面,似乎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教育模式仍在沿着老旧的轨道前行,围绕着高考这一指挥棒旋转,看不到丝毫改变的迹象。

这就是现实。

可是,自古以来,我们就看到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文武双全”“能文能武”,到了今天教育培养的目标仍停留在“考上好的大学”,这就有些简单化了,而落实到现实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变得机械、呆板,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而言,已经出现严重的偏离:有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却高分低能;有的成绩优秀,但身体素质极差,甚至不能适应正常学习工作的需要;有的成绩优秀,或品德上存在缺陷、或团结协作意识不强、或心理素质有问题……

笔者不否认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但这一个个问题的存在也并非危言耸听,单从军训中“晕倒者众多”来看,就向我们的教育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其实,我们不缺体育老师,德智体美劳各门学科都培养了不少的合格老师(当然偏僻的农村地区除外),我们缺的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真正的重视、严格的执行、严厉的检查、严肃的问责。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时间是固定的、空间也是固定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时间的分配也是可以调控的,关键是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严格、有效地按照科学要求去落实。当然现在比以前应该有很大进步,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正是因为在学校考核目标的设定上、在选拔人才方式方法上尚无更好的办法,考而优则上名牌大学、优秀岗位,而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上则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细化、具体化的考核机制,甚至根本没有人去做这种事情,没有人去关心、关注、过问,听之任之,这是比存在问题更为可怕的。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的信息令人惊讶,不只是因为数字上的大小,更是因为存在现状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中国将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良好的开端。但这一决策如何尽快予以落实,变成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值得期待。而且仅仅停留在大学层面还远远不够,如何尽快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到对所有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成为所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必需,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教育的本义和科学的导向和目标。

日前,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半个月前,他出席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西安晚报》9月18日)

两周时间内,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列举出这样的数字让人对当今大学生体质之差甚感震惊。从列举的数字看来,参加军训的大学新生平均每人看病将近2次,为大学新生如此差的体质震惊之余,不仅引人深思。试想,作为北大这一中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大学新生体质尚且如此,这一现象绝不是孤例,全国其他高校的大学新生概莫能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此羸弱的身体让人堪忧。

早在2010年《中国青年报》就曾在《国民体质监测显示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一文中显示: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了解这一事实之后,对于北大军训出现“6000人次”看病的现象也就有迹可循。

造成大学新生身体素质差、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更重要的国民体能教育的短板。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时期,尽管有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倡导,注重知识教育忽略体能应试教育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教授知识考核学习成绩,这种单方面注重知识偏重学习成绩而忽略轻视学生体能素质教育的理念,势必产生“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身体羸弱的学生。虽然在中考有体育加试、初高中开设体育课、高校体能测验等,最终的收效大多是让学生拥有评价上的“合格”或单单是体育课分数,真实的体能增强却收效甚微。

因此,北大军训出现“6000人次”看病现象给予警示,加强国民体能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完善学校体育体系,加大青少年体能教育力度,让青少年在学习阶段学好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真正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继而实现全民体能的增强,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迈进,让中华民族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据报道,近日,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列举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半个月前,他出席北京大学新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学生体质如此差,令人堪忧。

时下,举国上下在高考指挥棒统一指挥下,学校、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放到了一边,可要可不要。在学校,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虽然都有安排了体育课,但是只要一有刮风下雨,体育课可能就不用上了;一到期末考试复习,体育课又基本不用上了,算来算去,一学期体育课真正上了没有几节,如果是毕业班,那体育课就基本上就被挤占了。学生,为了应付初考、中考、高考及各种各样的考试,从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成天苦游于题海书山之中,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而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在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家务基本不让孩子做,双休日、节假日也忙于请家教辅导,把孩子学习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锻炼身体,你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有好体质吗?

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废品,为了我们国家美好未来,笔者呼吁,学校、社会与家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真正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体育锻炼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统筹考虑,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保证体育课不被挤占,同时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社会组织要在双休日、节假日向公众开放各种体育设施,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孩子们喜欢参加、涉及面广的体育活动;家长要让孩子日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双休日、节假日保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同时经常要带孩子走出家门去亲近大自然。我相信,只要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努力,让孩子们有兴趣、时间和机会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从而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