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安庆突然之间的强推猛进殡葬改革,是因为最近火灾增多,还是仅仅某些领导突然认为这件事的“重要”?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想彻底扭转一个地区的殡葬行为,就想改变数千年的风俗,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据《东方早报》报道,安徽省安庆市正强推一项殡葬改革,自4月1日正式启动、6月1日即将全面实施。因无法接受,当地多个老人或为“睡棺材”非正常死亡。有官员表示,上述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反映出政府宣传工作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高龄老人思想工作方面的欠缺。

看到一个个八九十岁的老人,或绝食或自缢,仅仅是为了赶在当地设的最后期限之前“睡棺材”,不知道推进这项工作的官员们,心里是什么滋味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论殡葬改革的方向是多么正确,都不能这样突然提速推进,以“推倒”活生生的老人为代价。

对很多地方的年轻人来说,土葬也许已是“过去时”,但这种观念的变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实现的,很多传统的移风易俗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就以安徽来说,安庆之外的多个地方完成殡葬改革,也花了大约10年时间。安庆这项工作“拖了后腿”,当地官员该反思的是,推进迟缓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潜移默化地改变,而不是突然“大跃进”似的去追赶。

对于安庆为什么土葬仍然多见,有村民分析,因安庆属于皖西南多山地区,坟墓本来就不占用农田。这种说法是否有一定道理?还有分析说,当地要推进殡葬改革是为了森林防火。但突然之间的强推猛进,是因为最近火灾增多,还是仅仅某些领导突然认为这件事的“重要”?如果真是有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拿到台面上去讲、去解释,就有可能增加老人及其亲属理解的可能;若只是出于某些官员的旨意,只是凸现短期政绩的需要,进而盲目设立时间表,当然就难以获得理解。

当然,无论有怎样的理由,从启动到全面实施,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想彻底扭转一个地区的殡葬行为,就想改变数千年的风俗,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这是把民众当成可随意摆布的棋子,而不是有观念思想的人。

中央推动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还在进行,安庆今年还专门开通“安庆群众路线网”,来征集群众意见。但对这样一项不可谓不大的改革,又听取了群众多少意见?检验群众路线是否得以贯彻,要在这些具体的工作中体现。

□敬一山(媒体人)

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有老人在6月1日火葬实行日前自尽。安徽省民政厅回应称:省民政厅禁止强制收缴棺木;安庆市政府向省民政厅回应称,安庆殡葬改革政策也禁止强制收缴棺木,且在执行过程中并无强制收缴一事。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政策出台前,安庆多地农村已大规模强行收缴村民棺木;政策出台后,也并未被严格执行,部分农村仍继续强制收缴棺木。(《新京报》5月28日)

从这件事来看,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拷问。

首先,无论是否火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无权强行收缴公民的棺木。没有经过法定程序,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侵害公民的私有财产。

其次,观念的改变并不是一时的,特别对于那些老年人而言。政府机关能不能多花点时间,耐心一点,工作方法更细致一些。其实,不要说事先不能强制公民火葬,更不能强制收缴棺木,就是有些公民死后进行了土葬,根据《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门也不能直接平坟,而只能依照法定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再次,网友反映政府在执行中强制收缴棺木导致老人自杀,而记者调查也证实了此事。但是,安庆市政府向省民政厅回应称,安庆殡葬改革政策也禁止强制收缴棺木,且在执行过程中并无强制收缴一事。政策禁止强制收缴棺木是一回事,在执行中有无强制收缴是另一回事。有关方面不经调查就否定存在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存在的事实,这就是不诚信的表现。

最后,推行火葬用得着一刀切吗?一方面,由于长期观念所致,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愿意进行火葬,那能否对他们缓行,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火葬最主要的目的是不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能否探索深埋的方式不留坟头的办法进行土葬,如此,既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也可以节省土地。

无论如何,为了推行火葬强制收缴棺木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和不人道的做法,与建设法治政府也是背道而驰。如果因为强制收缴棺木,导致老人自杀,那还得追究有关人员滥用职权的刑事责任。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不能以目的正当和合法来掩饰其过程的不合法,程序与过程不正当、不合法,就没有合法和正当可言。

杨涛(知名时评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6月1日起一律火葬,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安徽省民政厅表示,经调查,媒体报道的几例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5月27日《法制晚报》)

入土为安一直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老一辈人觉得,身披黄土才能长眠于地。实际上,不只是中国,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仍然保留着土葬的传统。土葬不单是封建迷信思想的延续,也是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

近几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社会思想的解放,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推行火葬。但是,有些人总认为,不论是选择土葬还是火葬,那都属于公民的殡葬自由,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强迫。

观风俗,知得失。在这起事件中,我们不得不提出几个疑虑。几例老人的自杀与殡葬改革是否真无关系?从社会政策执行的影响来说,如果真有老人自杀,政府的确该认真调查。即便“老人自杀”信息是假,但发生在此时此地,或不是空穴来风。那么,民众中有多少人排斥该项政策?这对老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影响?

更何况,棺材是老百姓的私有财产,怎么可以任人强拆?新政策推行,是不是可以用更得体的方式?可是,在多名老人自杀之后,工作人员还振振有词,称政策将继续进行。那么,调查的过程与相关证据为什么不对社会公开?

火葬较之土葬确实有很多优点,它减少了殡葬成本,同时减轻了殡葬用地的压力,当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国土资源紧张的问题。但是,任何一项利好的政策,都不能靠蛮力和强权去推行。如果不能顾及民情民意,一味地蛮干乱来,再好的政策恐怕都会遗臭万年。

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民间思维定势,在政策真正开始实施之前,政府需要对改革的必要性做出适度的解释与宣传。这才是为政者民本思想的深刻体现。殡葬改革说到底,是利民生之大计,为何要将施政者摆到百姓的对立面上呢?既然工作的开展始终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何不想办法解开疙瘩,取信于民?上呼下呵不仅有损政府民望,更伤了百姓情感与信任!

就在安徽安庆强推殡葬改革之际,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包括81岁老人张文英。27日上午,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经过实地调查,老人死亡情况与目前推行的殡改措施没有关系。

虽然安徽民政厅的回应不足以让人信服,调查方式也并不严谨,但是殡葬改革确实是“大势所趋”,既然是改革,就难免存在矛盾,既然是改革,就得需要一个过程。

土葬这种传统的习俗,已日渐暴露出诸多“漏洞”,坟墓破坏土地资源,坟前烧纸污染环境、引发火灾……脱去传统文化的外衣,属于陈规陋习的土葬的确需要改革。然而要看到,土葬观念在一些人尤其是老人心里根深蒂固,让他们摒弃“传统”并不容易,相关部门在推行过程中要有“耐心”,更得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多做群众思想工作,多出台政策,免去一些家庭的后顾之忧。

另外,做儿女的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时刻留心老人的想法、对他们“循循善诱”、关心他们的生活。

改革就是要让新思维淘汰旧思维、新生活方式代替旧生活方式,那些“守旧”之人,倘若不能“与时俱进”,最终只能自食苦果。安徽安庆的事件已然发生,从中吸取教训才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改革政策应该推行,相关工作不能滞后。

新华网评论员 马若虎

安徽省安庆市在极短的时间里强力推行火葬,收缴砸毁大量寿材。一些老人,为了能赶在6月1日新政之前“睡着棺木死去”,于是纷纷以喝农药、上吊、投井、割喉等方式自杀。(腾讯新闻)

新闻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安庆市关于6月1日零时起全面实施火化的殡改政策。之所以强力推行这一政策,是因为安庆的火化率拖了全省的后腿,安徽全省火化率为80%,而安庆地区只有10%。

政策制定者简单粗暴的改革理念,“染红了”老人的“夕阳”;一条生硬冰冷的殡改政策,竟让几代人阴阳相隔。土葬作为传统的遗体处理方式有着强大的观念基础,这缘于汉人视土地为生命之本,人死后,埋于土地中能够使死者得到安息。这并没有科学的根据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并不是靠强制力就可以打破的,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逐步改变观念,而安庆政府恰恰无视这个基本常识,出台文件划出火葬的时间表,并通过政府强制力实现这个时间表。这种野蛮的殡改无疑是激进和不可取的,针对民俗文化的改革理应向柔性治理的行政指导方式转变。单纯依靠行政强制性权力,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愿望,有时反而会在政府与公民之间造成敌对和裂痕。

针对安庆殡改,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通过更全面和充分的信息公开,引导民众在恶劣的环境污染和放弃陈旧的习俗之间作出理性选择,加强对高龄老人心理疏导工作;杜绝强行收缴棺木等直接刺激老人的强制措施,实行渐进式改革,不可“一刀切”,还可以通过奖励性措施,鼓励公民自觉火葬。与强制性措施相比,这些柔性的管理方式虽然弱化了政府的强制力,却增强了治理效果和政府的公信力。

水亦软之,却足以穿石。柔性治理才是民俗改革的根本,社会的进步同样拒绝“带血的改革”。

近日,安徽安庆实施殡葬改革,要求从6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死亡后按规定火化。改革政策公布后,记者调查发现,有6位老人自杀身亡。自杀事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安庆外宣办称,媒体报道“老人自杀”一事与安庆殡葬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5月28日 《新京报》)

殡葬改革所带来的好处是摆在那的事实:农村的坟地很多时候并不是分贫瘠和肥厚之用,而是根据风水来选址,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耕地的浪费;其次是过于繁杂的殡葬文化,给家庭造成不少负担,这些钱完全可以留在老人在世之时享用;再有坟地的不可控性,让每年祭拜烧纸的安全风险都在高位运行,同时也间接地给那几天制造雾霾,尤其是在冬至那段天干物燥的时候,效应是更加明显。从上述来看,殡葬改革是符合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利好政策。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殡葬改革就一定就是十万火急的政策推进。在新闻中所述,对于一刀切推行火葬的殡葬改革,以及收棺行动用没有通融空间的姿态进行,这让当地部分老人感到无所适从,极个别老人甚至是用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完成土葬的遗愿。虽然当地部门解释说“老人的生老病死很正常”,但不对接的语境却释怀不了活着的老人之郁结。

“土者,人之所命者也!”这是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所带来的土葬基因。你可以说它是迷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根植在一些老人心中是颇为根深蒂固。当下社会,年轻人和大部分中年人不会在乎火葬还是土葬,当却不能忽略掉很多老人的“落叶归根”方式。而新闻中所说的6月1日开始施行火葬太过刻不容缓,如此逼仄的时间量,是不是连老人思想准备的时间都给剥夺了?

殡葬改革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依靠而不是强制群众逐步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铺张浪费的方式处理死者遗体和办理丧事的习俗,代之以科学、俭朴的殡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项社会风俗改造工作。强制不是手段,依靠才是方式,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前者。

一项好的政策也要有渐进式的推进过程,而不能像推土机那样横冲直撞。现在都在强调走群众路线,要把政策下沉到一线,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各种调研和解释。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操之过急不说,还把老人全部希望的棺木收缴、砸碎,这种做法不仅有违《物权法》,更是会让殡葬改革收到不小的抵触。

也许那句“如果村镇殡葬改革做得不到位,有关官员将会受处分”的话语能解释这不通人情的现象,长官意识的下达大过民意的耐受度。只是这样风风火火的推行火葬和收缴棺木,让活着的老人更感到本能的恐慌,他们虽然是“少数派”,却不能是简单地“被执行”。

今年3月16日,安庆市在推行殡葬改革的前夕,专门成立了由安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晓明任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一名安庆市民政局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近10年时间里,除安庆、池州两地,安徽其他地区都已先后完成殡葬改革,在这方面,安庆属于安徽全省16地市中“拖后腿”的地区,“安庆市殡葬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关头。”

很多文件也都显示出安庆市殡葬改革的决心,但事实上,多个乡镇的村民反映,他们村只是4月中旬贴出了一份通告,没见谁来宣传。村民称,之前他们从没说过火葬的事。在一个土葬风俗浓重的地区,其他地方很多年才实现的殡葬改革,安庆要求“至今年底将全市平均火化率提高到50%,到2015年力争达到70%,到2016年达到80%”。

安庆得上了一种病:跃进症。他们希望用两个月时间完成别的地市数年甚至十数年干完的事。这样操之过急的殡葬改革,将要发生什么似乎是可以预料的。

“我们不是不支持殡葬改革政策,只是,千百年的风俗下,政府能不能给这些棺材都准备了十年二十年的老人一点缓冲时间?”在采访中,84岁的施学文面对被砸碎的棺材问。

真的没有时间吗?

事实上,在得跃进症前,安庆患有另一种病:拖延症。

根据新华网2009年的报道,1994年发布实施的《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就已规定,安庆除岳西县外,其他地方均为实行火葬地区。1997年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当年,安徽省绝大部分市全面启动殡葬改革,但安庆一直停滞,其间,也陆陆续续出了具体的殡葬改革措施。到了2009年,安庆市政府还没有明确表示何时全面启动殡葬改革。

到现在,这场拖延症整整得了20年。

其实我很想知道,这20年来,安庆对于殡葬改革都做了什么?我向安徽省民政厅求证安庆市在殡葬改革的洪流中因何止步不前?民政厅委屈地说,我们年年批评,但他们就是不推进,我们也没办法。我向安庆市询问,一名官员称,他无法回答。那么,究竟谁能回答呢?

□张永生(新京报记者,5月28日发表《安庆殡葬改革:从夭折到强势重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省安庆市宣布6月1日起推行火葬,致使“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杀”或“非正常死亡”。安徽省民政厅27日回应称,上述报道失实,媒体报道的老人死亡实与殡葬改革无关。安徽省称,安庆市是该省少数未能推行殡葬改革的行政市,拖延已久的该项改革这次不会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停止。

安徽省的回应不被互联网舆论接受,老人为入土而“自杀”的消息,仍是网上发言者对安庆市推行殡葬改革做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舆论的倾向与“周口平坟”事件时差不多。

殡葬改革是中国的大事。新中国对殡葬改革倡导了几十年,基本改变了城市地区人们的观念,取得重大成果。从地名就可以看出,北京市过去被各种“坟”包围着,如今则火葬普及,虽然近年流行火葬后在公墓安葬,但节约的土地总体上十分可观。

农村的情况复杂得多,大体呈旧俗与新风的交叉状态,改革显然有阻力。我们认为,殡葬改革仍应推行,但国家几十年来同时照应农村现实的政策精神也应坚持。我们需要保持殡葬改革不断推进的趋势,实现这一进程的不可逆转,但对于彻底完成这项改革,不必制定刚性的时间表。

中国社会虽然保持着很高的世俗性,但民间对死亡的看重仍是普遍的,中国清明节的地位之高,在各国文化中亦很突出。老人们都有一个对死亡的想象世界,一些农村人悼念亡者也对坟形成了依赖,新中国在艰苦地引导这一传统与现代化和现实接轨,我们应当说已经走了一多半的路。

公平而言,不能说安庆市推行殡葬改革“很武断”,因为它的这项改革比安徽其他地区走得慢,这当中已经包括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照顾。而且如果真要改革,事情总要有一个起点。

但是如果真有老人抢在火葬的“大限”前自杀,那就是改革操作层面的挫折。政府和死者的亲属都对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政府尤其需反思对改革复杂性、长期性认识的不足。

对施行土葬有重大困难的地区,殡葬改革是否可以有其他替代方案呢?有的学者提出,土葬可以深埋,不留坟头,因而不必造成对耕地的占用。此外有些地方开始有人选择树葬,即不用棺木土葬,然后栽一棵树,这被认为是绿色的。这些意见是值得政策规划者斟酌、评估的。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保护耕地,促进中国社会的福祉。即使改革过程中出了问题或挫折,该怎么追究就怎么追究,但这不应影响社会对殡葬改革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政策都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应致力于消除偏差,但这种消除应有助于推动政策的正确贯彻,而不是动辄走向对政策本身的否定。

想想看,如果今天中国城市的亡者都选择入棺土葬,那么城市将需要有多少坟地,我们拥挤的城市和周边将是什么样的面貌!今天的变化源自几十年前启动的改革。它还需在中国的农村进行下去,这项改革系关中国社会的长远利益。但我们衷心希望改革平稳过渡,不让接近人生终点的老人因此产生“宁肯自杀”的痛苦,这同样是我们心底深处的呼声。

安徽安庆实施殡葬改革,要求从6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死亡后按规定火化。改革政策公布后,记者调查发现,有6位老人自杀身亡。自杀事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安庆外宣办称,媒体报道“老人自杀”一事与安庆殡葬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记者调查发现:殡葬改革政策的“一刀切”,令备有棺木数十年的老人心里无法接受;政策推行过于迅速,致宣传、教育不到位;基层强行收缴棺木,直接刺激老人;而当地重土葬的传统习俗也令老人心结难解。(据5月28日《新京报》)

多位老人为获土葬而选择通过极端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着实让公众为之而痛心,同时,这也反衬出当地在推行殡葬改革新政中存在着严重的“症结”。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无可厚非,但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却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科学妥善实施,而盲目的“一刀切”,难免会引发如此令人寒心的悲剧。对于那些年岁已高且早已经备好棺木的老人们来说,他们显然难以理智地接受这样的殡改新政。

其实,作为地方政府来说,首先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诸多好处。要充分借助当下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优势,依托更多的传媒平台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更多公众能够接受并认可殡改新政。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当大力推行“殡改奖励”制度,对于那些果断支持并践行殡葬改革的家庭,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这样一来,想必会得到更多公众的响应。而对于那些已经备好棺木的年迈老人,要奖励方面更需提高额度,并要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

可以说,殡葬改革新政不仅仅是在安徽安庆,相信这样的改革在很多地区推行过程中,都会遭遇重重阻力,但地方政府切不可一味地强推,必须要本着人性化的举措来开展工作。俗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地方政府能够果断地抛弃“霸王理念”,要让公众清醒地认识到推行这项新政的最终目的,要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而且,相应的补偿奖励制度一定要同步跟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省安庆市宣布6月1日起推行火葬,致使“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杀”或“非正常死亡”。安徽省民政厅27日回应称,上述报道失实,媒体报道的老人死亡实与殡葬改革无关。安徽省称,安庆市是该省少数未能推行殡葬改革的行政市,拖延已久的该项改革这次不会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停止。

安徽省的回应不被互联网舆论接受,老人为入土而“自杀”的消息,仍是网上发言者对安庆市推行殡葬改革做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舆论的倾向与“周口平坟”事件时差不多。

殡葬改革是中国的大事。新中国对殡葬改革倡导了几十年,基本改变了城市地区人们的观念,取得重大成果。从地名就可以看出,北京市过去被各种“坟”包围着,如今则火葬普及,虽然近年流行火葬后在公墓安葬,但节约的土地总体上十分可观。

农村的情况复杂得多,大体呈旧俗与新风的交叉状态,改革显然有阻力。我们认为,殡葬改革仍应推行,但国家几十年来同时照应农村现实的政策精神也应坚持。我们需要保持殡葬改革不断推进的趋势,实现这一进程的不可逆转,但对于彻底完成这项改革,不必制定刚性的时间表。

中国社会虽然保持着很高的世俗性,但民间对死亡的看重仍是普遍的,中国清明节的地位之高,在各国文化中亦很突出。老人们都有一个对死亡的想象世界,一些农村人悼念亡者也对坟形成了依赖,新中国在艰苦地引导这一传统与现代化和现实接轨,我们应当说已经走了一多半的路。

公平而言,不能说安庆市推行殡葬改革“很武断”,因为它的这项改革比安徽其他地区走得慢,这当中已经包括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照顾。而且如果真要改革,事情总要有一个起点。

但是如果真有老人抢在火葬的“大限”前自杀,那就是改革操作层面的挫折。政府和死者的亲属都对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政府尤其需反思对改革复杂性、长期性认识的不足。

对施行土葬有重大困难的地区,殡葬改革是否可以有其他替代方案呢?有的学者提出,土葬可以深埋,不留坟头,因而不必造成对耕地的占用。此外有些地方开始有人选择树葬,即不用棺木土葬,然后栽一棵树,这被认为是绿色的。这些意见是值得政策规划者斟酌、评估的。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保护耕地,促进中国社会的福祉。即使改革过程中出了问题或挫折,该怎么追究就怎么追究,但这不应影响社会对殡葬改革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政策都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应致力于消除偏差,但这种消除应有助于推动政策的正确贯彻,而不是动辄走向对政策本身的否定。

想想看,如果今天中国城市的亡者都选择入棺土葬,那么城市将需要有多少坟地,我们拥挤的城市和周边将是什么样的面貌!今天的变化源自几十年前启动的改革。它还需在中国的农村进行下去,这项改革系关中国社会的长远利益。但我们衷心希望改革平稳过渡,不让接近人生终点的老人因此产生“宁肯自杀”的痛苦,这同样是我们心底深处的呼声。

【推行殡葬改革,不征求民意,不考察民俗民情,不把工作做细,就很容易遇到民间或有形或无形的抵触。】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6月1日起一律火葬,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27日上午,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对记者称,部分媒体报道“殡改致使老人自杀”失实,经过实地调查,老人死亡情况与目前推行的殡改措施没有关系。殡改政策也不会因为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5月27日《法制晚报》)

火葬,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仍然不能排除部分地区民众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得全尸”和“入土为安”等传统思想下,对殡葬改革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虽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极力否认安庆部分老人的自杀与火葬强推有直接关系,但是,就现在以及之前的报道来看,还不能安全排除这种嫌疑。

笔者认为,安庆火葬强推改革,当以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为鉴。其共同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俗性的东西,在强权面前“一票否决”,没有设立一个疏导口。老人们如果留恋“死得全尸”,恐怕只能选择提前死亡,对于这些,民政部门表现出了没有妥协的态度。

据了解,安庆的火葬率较低,仅有10%-20%,而全国周边地区都基本在90%左右或更高。因此,在殡葬改革推行时,安庆这个地方必须要区别于其他地方,做工作要更细,必要时一定要设立疏导口。而不应该用强权“一票否决”。

二是,权力部门过于傲慢,并没有征求意见,没有搞试点,也没有搞听证之类的民主形式。固然,火葬是现在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殡葬形式,也有许多好处,能够节约木材、节约土地。这些都是好事。但民俗性的东西,有些是在内心里根深蒂固的。易风易俗说说容易,但也要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去,更要把工作做到老人们的心坎里去。征求意见、试点以及其他形式的征求意见,一样也不能少。否则,民情就会激昂。

而且,当下的殡葬行业,属于暴利行业。老百姓去火化,总要付出高昂的火化费、运尸费,连买个骨灰盒都要花去几百元。如果当地政府不能提供优惠政策,难免有一边剥削公众一边向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者输送利益的嫌疑。

权力孤行,不征求民意,不考察民俗民情,还带有蚕食公众利益的嫌疑,这必然会遇到民间或有形或无形的抵触。对于这样的情况,当地政府部门在口头上否定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规避社会底层百姓对于殡葬改革的种种风险及利益纠葛,恐怕还得“且改且珍惜”。

今天上午,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称,部分媒体报道“安庆市强推殡改致使老人自杀”失实,经过实地调查,老人死亡情况与目前推行的殡改措施没有关系。殡改政策也不会因为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5月27日法制晚报)

之所以得出“殡改致使老人自杀”失实的结论,用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话说,是经过调查。而且,媒体报道的几例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

仅仅是一句经调查,就撇清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显得有点简单化。人们有理由知道,这个调查是怎么进行的,结论是这样得来的?至于说有人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也似乎缺乏说服力。尤其是那句“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更令人生疑,其态度之严厉、语气之生硬,完全不像“人民公仆”说出的话。

众所周知,在我国,殡葬改革已推行多年,时至今日,改革土葬、实行火葬、节约用地、文明节俭办丧事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可以说,安庆的殡葬改革已远远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在这样的情形下,地方政府对推行殡葬改革的意愿和紧迫性可想而知。

但是,殡葬改革毕竟是一项与普通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特别是老年人,恐怕一下难以接受。按说,这都在情理之中,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至于报道中“个别乡镇出现了乡村干部强行拆解棺木”,实际上是因为实行火葬,棺木没有用了,政府发文让群众自愿上缴家中的棺木,自愿上缴将获得800—1500元的补助的说辞。对这样的政府行为,也应该向群众讲清道理,而不是妄下“这项政策并不会因为受到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的断言。

最重要的是,在殡葬改革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好带头宣传,以身作则,为群众做出表率,还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高龄老人,更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同时,避免把殡葬改革简单化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把殡葬改革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近日有媒体报道,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从6月1日起一律火葬,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对此安徽省民政厅表示,经调查,媒体报道的几例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5月27日《法制晚报》)

当下殡葬改革大多以移风易俗的名义推进,土葬被认为是落后的、迷信的安葬方式。然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依然保留着土葬的方式,可见土葬与落后、迷信无关,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合理性。安庆位于丘陵地区,不存在土葬侵占耕地、影响发展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给予村民选择殡葬方式的自由?就算强制火化,最后仍然无法避免要坟堆。

划定一个日期,要求乡亲们迅速改变观念,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还有强权蛮干之嫌。无论老人们的自杀与殡葬改革是否有因果关系,主管部门都应该对逝去的生命保持最起码的敬畏。有关部门回应“这项政策并不会因为受到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是如此掷地有声,无不散发着权力的傲慢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如此急迫地推进殡改,有关部门表示与森林防火形势有关,今年多起山火原因据说是乡人上坟烧纸导致。事实上,为避免上坟引发火灾,安庆各县纷纷勒令禁止带明火上山,而改在开阔地兴建专门的烧纸池,一个村民组的人集中在一处烧纸。这样的政策已经得到了多数村民的理解。按殡改的设想,强制火化之后是另一种形式的“土葬”,村民还是会上坟,上坟不可能不烧纸。由此看来,规范上坟与禁带明火才是问题的重点。

多位老人非自然死亡,作为主管部门,应该调查死亡原因,给出合理解释,并及时公布。而不该为了推行一项政策就生硬回应,对事件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没有否认殡葬改革的合理性与大趋势。但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都存在协调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各地一盘棋。希望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以人为本。

舒圣祥(湖南 媒体人)

【以火葬替代土葬初衷虽好,但在推进殡改时也该注重工作方式。当地那么多人将老人自尽和强制殡改联系在一起,难道都是胡搅蛮缠?】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6月1日起一律火葬,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经调查,媒体报道的几例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

虽然这仅仅是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并不能代表安徽省民政厅的态度,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亦难免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误解。而没有切实凭据,仅一句“经调查”,就“澄清”老人的死跟殡改推行中的过激方式无关,也有些不妥。

安庆是我的家乡,家乡人对“强制殡改”的民怨,我此前就听他们讲过;“强制殡改”后,那些年纪大的老人自叹“阎王怎么还不收”绝非虚言,想不开的老人为赶在大限前“睡棺材”自尽,至少我认为不乏其可能。

平心而论,改土葬为火葬的殡葬改革,确实意在移风易俗,某种程度上,浓厚的土葬风俗在现代殡葬文化语境中,也显得有些落后。所以其大方向并没有错,但怕就怕,它推进的手段不妥,罔顾民众的接受心理和现实环境,连必要的解释工作、补偿程序都缺乏,就强制推行。

据新京报报道,在殡改过程中,当地有些基层部门强行收缴棺木,这直接刺激到了老人——要知道,棺木是当地许多老人后半辈子最重要的“财产”,正因如此,安庆市政府也表示,殡改过程中禁止强制收缴棺木,可它在执行中的走偏,无视公序良俗和物权归属,极易引爆民怨;再者,殡改政策宣传、教育不到位,也架空了政策推行应有的互动过程,而急遽推行,也让不少人无法接受。

说到底,要改变土葬,靠的不是蛮干强推,而要靠温风化雨的感召,要靠充分解释、互动基础上的循序推进。否则,难免瞬间激起反弹。当地那么多人将老人自尽和殡改联系在一起,不可能都是胡搅蛮缠,至少说明了工作有待改进之处。生命可敬、民意可畏,纵然相关人员声称“这项政策并不会因为受到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继续实行也必须依赖于理性、有序地推行。

面对“老人自尽”的生命抗议,相关部门至少该有所反思:就算殡改符合现代殡葬观,也该注意推行方式。以生命来抗拒不合理的殡改推行方式,本质上就是对循序推进的倒逼。就此而言,贸然说“老人自尽”和“强制殡改”无关,显得缺乏内省;事实上,如果硬要说“无关”,至少应给出调查所得的凭据,而不是贸然盖棺论定。在此,希望安徽相关部门能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止凡(媒体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引发多名老人自杀,在网上引起热议。虽说当地官员否认出现老人因此自杀事件,安庆这场殡改本身仍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从安庆政府官网可看到,当地确实正在进行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殡葬改革。其实施时间之紧迫、实施方案之强硬,工作方式之粗暴,无论从当地的政府相关文件,还是从辖区各地落实反馈情况来看,都让人感到心悸。

当地于5月14日公布并立即施行的《安庆市殡葬管理办法》作出规定:凡在本市死亡的,遗体均应就地就近在殡仪馆火化,严禁土葬(包括骨灰入棺土葬);正常死亡人员的遗体应当在3日内火化;禁止在公共场所搭设灵棚、举行悼念仪式;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封建迷信的殡葬用品。所谓政策“一刀切”,莫过于此。

实际上,在相关办法未出台前,当地在3月底就已出台了《实施方案》,要求4月1日零时起全市正式启动实施殡葬改革,并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活动。《实施方案》指出,要把殡改工作列入各地和责任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和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签订责任状,对工作不力者进行问责。

那么,安庆殡改的推行情况如何?不妨摘录若干当地官网登载的工作动态:太湖县弥陀镇迅速破拆15口棺木,向丧葬陋习打响了第一枪;安庆开发区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员队伍,负责对生活区楼栋、村民住房24小时巡查;太湖县深化殡葬改革厉行“四严”,对于妨碍公务、恶意煽动、聚众闹丧人员从快从重予以打击……这些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环保节地、破除迷信,这样的改革大方向,当然是对的。一般来讲,政府的政策初衷都不乏善意,出现问题要么是“好心办坏事”,要么就是下面“歪嘴和尚念歪经”。但从安庆殡改政策本身以及实施过程来看,虽然目标正确,却看不到为老百姓考虑的地方,不仅缺乏善意,而且手段野蛮。像上门破拆棺木、实行24小时巡查等行为,实在匪夷所思,让人无语。

殡葬改革当然有着正当理由,但是这样蛮干恐怕很难起到好的效果。这场运动式殡葬改革,不仅扰民害民,还将给当地政府形象带来负面效应。俗话说,死生事大。后事安排,自古以来就是许多老百姓相当在乎的一件事情,这也决定了,实行丧葬改革只能稳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当地如此粗暴推行殡改新政,又怎能指望老百姓信服?

刘云山同志日前指出: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安庆推行殡葬改革,非但不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倒是在挑起问题、暴露问题,人为制造紧张局面,公然激化干群矛盾。这种粗暴的工作理念与方式,应当尽快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