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央视曝光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在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暗访视频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也没有阻拦,枪手们顺利完成了替考,记者已向警方报案。(6月17日央视)

以钱开路、权钱交易、集团化作案,这是近年来高考舞弊事件的普遍特征;舞弊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既包括家长、考生,也包括学校、监考老师、相关职能部门,甚至还有专门组织舞弊的中介。倘若此番央视曝光属实,显然又是一起集体舞弊事件。

在舞弊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替考无疑是非常原始落后的舞弊方式,然而替考仍然屡试不爽,这再次证明:高考作弊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如何防止考试管理者和监考人员腐败,远远要比防止高科技作弊更加重要。

这些年来,凡是有高考舞弊案曝光,“替考”一词几乎必然出现:陕西洋县替考事件,河南郸城县替考事件,云南宣威替考事件等。在这个决定命运的中国第一大考中,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通过这条“捷径”走向“成功”而没被挖出来,也不知道,又有多少莘莘学子正是被这样的歪风无情地刮落到独木桥下。

这些年来,各地每每花费不菲成本来装备考场,一些高科技防作弊产品纷纷投入使用——指纹验证机、电子信号屏蔽器、手柄式金属检测器、电子监控录像系统、语音颠簸探测器,诸如此类,貌似严密得不能再严密。

讽刺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替考舞弊,竟然屡屡能够顺利通过高科技的检验。如果说在“技术含量”的较量上,尚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什么在“去技术含量化”的较量上,替考舞弊者却能屡试不爽?防止高考舞弊,最重要的恐怕不是装备高科技产品,而是强化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舞弊的防范和查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舞弊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考生、家长、枪手、学校和主管部门等在内,似乎对于高考舞弊形成了一致的默契纵容。在追求所谓“成功”的过程中,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无视诚信和公平轻易越过底线,这样的价值取向扭曲,恐怕也是高考舞弊不绝踪迹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因素。

【河南替考事件曝光,固然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给民众一个真相,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同时更要改进高考监管,杜绝“内部人”干预的空间。】

日前,央视曝光了河南某地的高考替考事件。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使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师。暗访视频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竟也没有阻拦,“枪手”们顺利完成了替考。对此,教育部回应,已派工作组赶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当众多考生拼全力备考,紧张参加考试同时,一些人却可以花钱请人替考,“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一本5万,若考上全国名校,酬劳再商量。”毫无疑问,每一次成功的替考,就是对其他考生录取机会的剥夺,是对高考公平的严重破坏。

公众的疑问在于,为何这些替考能一路无阻?替考组织者的说法,是提前做好了内部打点,买通了主考官;而且,即便替考者被查出来,只要他死不承认,替考组织者就可以找关系把事情摆平。而就在10天前,有媒体也曝光了北京几名大学生到外省参加替考的新闻,替考组织者甚至称花钱找替考的家长“是教育局高招办的,一切都安排好了”,这些信息是否属实?

其实,从此前被查出的高考替考案件中,“内部人”涉案已非常普遍,例如2012年天水替考案案发后,50多名公安、教育等系统人员被查,2007年河南郸城替考案,包括郸城县教体局局长、招生办主任等10多人受处。那么河南以及北京学生外省替考案中,背后恐怕也少不了“内部人”在操纵。

替考事件频繁发生,但是目前,相关部门打击替考的力度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替考事件都是媒体曝光后才受到追究,这显示出,相关部门打击替考的主动性有待提高,方法有待创新。另外,每次对查处的替考案处理,许多涉案官员等“内部人”多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是否过轻?

从这些替考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高考监管机制的失效。例如指纹验证形同虚设,替者用指纹膜就可轻易骗过机器;还有高考监管者本身的监管问题,为何主考官的权力难受到制约……可以看到,替考现象的蔓延,暴露了高考管理的很多漏洞。

另外,从许多替考事件中可发现,县城,尤其是一些不发达、较偏远的县城,往往是高考替考的高发地区。因为在这些地方无论是民众监督还是媒体监督都比较薄弱,再加之这些地方各部门的官员之间沾亲带故很普遍,所以很容易组织起对替考的保护网。针对这一现象,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在县一级的监考管理,实现有效的制衡和规范。

替考事件曝光,固然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给民众一个真相,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同时,更要看到,改进高考监管,杜绝“内部人”干预的空间,才是遏制替考蔓延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