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这几天,“手术室自拍”一直是舆论场的热闹话题。在“手术室自拍”的舆情上,出现了很反常的转折。照片刚一亮相,几乎是一边倒的指摘;尔后随着真相的公布,剧情开始了转折;最后当事病人出来表示知情,并且疑惑“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整个剧情完成了大逆转,开始转向对报道伦理的关注,并且反思要“警惕不信任情绪泛滥”。

“手术室自拍”事件,出现的剧情变化,带来的舆情转折,值得关注,也值得思考。出现这一情况,首先需要思考舆论伦理问题。还原事件的经过,开始只是见于微信圈:8月16日,有医生在微信圈里发了照片;12月20日,有人上传到微博,并配上了评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12月20日晚,有媒体官方微博转发,并发表“一说为快”,随后引爆舆论场。

类似这样的“朋友圈”,其实只是自媒体时代的常态。如果没有对这一事件的定义,特别是没有媒体的关注,很可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由此可见,谁定义谁发布很重要。这也带来了舆论伦理的问题——在自媒体环境下,其含义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媒体伦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一般人没有审核的能力,却有评论和转发的权限。这也提醒我们,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要审慎自己的评论和转发,特别是主流媒体更要承担主流责任,不能见风就是雨。

其次则需要思考当前的医患关系。一个交恶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医生的痛,也是患者的痛。当前的医患关系,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也不是有些人说的那么差。无视众多良心医生的存在,与无视一些医生道德败坏,一样严重,甚至更为严重。诚然,现实中存在一些“坏医生”,但不是所有医生如此,也不是主流如此。忽视行业的基本面,不仅是对医生的不负责任,而且由于其存在“荣誉腐蚀效应”,会让其他医生失去职业荣誉,从而也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最后还要思考院方的应对及责任。“手术室自拍”出现舆情逆转,很重要的一点,得自于剧情的相继公布。这说明,在信息公开上每前进一步,在医患关系上就会增进一步。在事件中,院方也并非没有商榷之处。凤城医院负责人称,“为了尽快消除负面影响,也从进一步严格要求医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处理时选择了从重处罚。”这是很莫名其妙的做法,因为舆论关注了,就不要是非了,就失去判断了,就选择牺牲当事人的利益?这种“从重处罚”,和有关官员喊出的“谁砸我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又有多大区别?

“手术室自拍”的舆情逆转值得反思。如同当初一面倒指向医生,现在一面倒批评舆论,同样是一种偏颇。发生在“手术室自拍”身上的是是非非,媒体、社会、医院都应从中找到经验教训。

毛建国(江苏 编辑)

一张手术自拍照,引来诸多争议。新闻反转之下,公众情绪也如坐过山车一般。

西安某医院数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的一组合影被热转,该市卫生局对该院做出多项处罚。昨日,当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白文海接受采访,“医生们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白文海很疑惑:“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12月24日《人民日报》)

这一周来,这张手术台上的自拍照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公众情绪与新闻一样上演了一出“反转剧”,从一开始的口诛笔伐,到目前不乏理解、宽容,这一转变尤其耐人寻味。这一并不复杂的事件之所以在舆论场表现得一波三折,还是因为在多个环节情绪宣泄都淹没了理智判断,结论下得太早,情绪泛滥太快。

首先,是一些媒体报道过于武断、情绪化。比如某网站写道:“他们的行为却不怎么专业。本是严肃认真的手术,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自拍”。在事件来龙去脉还未完全清晰情况下,就用带有鲜明价值判断的方式报道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相去甚远。

其次是从公众角度来看,理性应表现在一事一议,不搞标签化。事件发生之后,很多网友便立刻上纲上线,进而攻击整个医务人员群体。即便新闻报道有不准确之处,公众缺乏信息甄别能力,但将一个单一事件泛化为整体现象,针对所有医院和医生,这一态度绝不是可取的。

再次,管理部门的处罚方式,也有不完善之处。副院长等3人被免职,医院负责人称为了尽快消除负面影响,让人看到了“灭火式公关”的影子。卫生局表示处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到底是违反了哪一条,连一些医务人员也不明就里。真要处罚,还得用事实说话,依法依规进行。只有罚得明明白白,才能起到更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比如有网友找出卫生部曾颁布的《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其中就明确规定“进入手术室人员未取得院级管理部门的特许,任何个人、科室及媒体不得携带各种摄影器材进行手术拍照、录像。任何人员不能将移动通讯工具带入手术间内使用。”然而,这到底是一个强制性规定还是一个指导性规范、具不具备操作性,还需主管部门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细心者不难发现,近年来有着类似“反转剧情”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老外街头扶大妈遭讹1800元”,最终被警方证明是外籍男子无证驾驶并交通肇事;比如“儿童医院保温箱烤死新生儿”最终证明女婴其实死于感染,保温箱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也带来了一种浮躁情绪,面对一张图片、一条微博、一个身份、一句话,人们往往就预设立场,不问事实,发泄情绪。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新闻逐步深入本是客观规律,往往存在一个抽丝剥茧、逐步呈现的过程。媒体、政府、公众都应认识并尊重这一过程,少一点价值判断,多一点独立思考,学会理性表达、珍惜个人信用,这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良药,也是消弭社会戾气、拓宽理性表达空间的必然之路。

来自医生的回应

对手术室拍照的几点看法

近日广传西安某医院手术室医生自拍照片,惹来两派完全相反评论。辛苦的医护人员为病人做7小时手术,保住了病人的大腿,兴奋激动可想而知。拍照片留念,分享手术成功喜悦,想不到招来不少骂声,还扣工资奖金,免职。

在此我想说两句。

首先带手机入手术室太有必要了,外科医生每天战斗在手术台上,突然病情变化或有危机抢救请求治疗意见,没有手机行吗?手术医生负责的其他病人有突发情况,不接行吗?手术医生听电话关键要有专业选择,和紧急工作相关,要简单,三言两语,不影响手术便可。

医生手术照相更是家常便饭的事,现在智能手机带照相功能大大方便了医生工作。例如病人体位摆放后,畸形的样子、肿瘤的大小、形状,拍照后以做术后外观改善效果的参考。术中病变情况,肿瘤颜色、大小、毗邻结构关系,手术切除的病变也得照相,给病人家属交代,分析效果。留下相片资料,对总结经验教训十分重要。医学手术的发展进步就是这样长期积累的。

这里还要告诉大家手术的一些内情,许多大而复杂的手术需要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医生可能轮流喝牛奶、吃饭,腰酸腿痛时伸伸腿也是可以的,因为手术常是数位医生参加的。有时难,有时易,可由不同医生完成操作,劳逸结合,适时放松精神更好,可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做手术。

有些手术难度太大,精神过于紧张,现在国内外手术室常放音乐缓解气氛,更有利于手术顺利。一般手术接近结束,医生会轻松说些笑话,往往预示着手术顺利,成功在望,是好事情。相反,医生如果一言不发,冷汗淋漓,正证明手术困难,可能非常危险。有些半麻病人,头脑清醒,可与医生交流说话,心情更好。外行人常常一知半解误判。

从手术室自拍这一事件吸取教训,深入调查,懂得各行各业运行的程序及客观规律,不要听风就是雨乱加指责,这样才能和谐共进,幸福共荣。

(医学教授 李佛保)

【越是敏感的新闻,越需谨慎对待。如果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公众不再急着“一吐为快”,大家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著提升。】

在多家媒体的全景式还原之下,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合影”事件的来龙去脉,终于像拼图一样渐渐变得完整。最新报道称,医生在手术后拍照存档、留念之前,征得了患者同意;当地公安机关的调查则显示,最初将这组照片转发到微博的“网友”,系西安市另一家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

手术室合影事件正出现明显的舆论反转:刚开始很多人对涉事医生近乎一边倒地口诛笔伐,紧接着出现“近六成网友不赞成处罚医生”的新闻,后来又有一些指责媒体报道失当的评论。综合已有信息看,有关职能部门和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确实不够谨慎。这其中,不少教训值得反思。

曾有报告指出,社会转型期最容易引发激烈冲突的几类纠纷中,医患纠纷和拆迁纠纷等名列前茅。在医患矛盾高度紧张的大背景下,因为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或某些细节处置不当,很容易导致误解和误伤。比如,此次手术室合影事件,以及几个月前的湘潭孕妇死亡事件。

这起手术室合影事件,最深刻的教训是,越是敏感的新闻,越需谨慎对待——有关职能部门、媒体抑或普通网友,都是如此。

回溯整个事件的传播路径,相关媒体扮演了引导舆论的角色,这种引导几乎可以称为“误导”。而且客观上讲,媒体可能还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当作了攻击竞争对手的工具。在没做任何采访、求证的前提下,草率发布消息并配上有明显倾向的评论,明显有违客观、中立的原则,这正是如今相关媒体饱受指责的原因。

同样值得反思的,是当地卫生部门的危机应对方式。出现公共话题事件后,政府部门积极回应值得鼓励,但在短时间内“从快从重处罚”,并非一种理智选择。草率地对涉事单位和人员进行责罚,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捂盖子”,非但不能迅速“灭火”,反倒可能使舆论反弹。

网络围观者的反思也必不可少。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网友都有看穿真相的“火眼金睛”,但在参与公共讨论时,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不被情绪左右、不偏信单方面信息,这一点并不难做到。尤其在遇到医患关系等类似敏感议题时,即使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克制,是一种美德。

世界有时如你所见,有时却非你所见。面对一些比较敏感或复杂的事件,如果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如果公众不再急着“一吐为快”,大家都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著提升。

就像老师傅拧紧了最后一颗螺丝,点着一根烟眯着眼透过烟雾看着修好了的自行车;就像刚刚完成了一幅画,将剩余的颜料率性地泼在一旁;就像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对着美文舒口气掷笔桌边。

其实,原本只是一种劳动之后的放松、陶醉与自我欣赏。然而,西安凤城医院的医生、护士没有想到,在手术完成后,为了纪念这个手术室的最后一台手术,他们的一次自拍,居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常务院长闫某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免去分管副院长陈某和麻醉科主任张某、护士长田某行政职务;所有参与拍摄人员写出深刻检查,给予记过处分,扣发三个月奖金。

话说到这里,想必板砖已经飞向笔者的头顶!那可是人啊,不是自行车、不是纸笔和颜料!生命哪能被如此轻慢对待!

的确,拍砖者也有自己的道理:有多少生命因为医生、医院的疏忽而过早枯萎!有多少医疗事故是因为医生、医院的草率而酿成了生命的缺憾!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大量存在。但是,医生也确确实实治愈了很多伤痛,拯救了许多生命。

具体到凤城医院医生的自拍事件,手术的效果如何,达到目的了没有?凡此种种,没有人没有机构作出结论,迅速做出的只是处分当事人,以平息舆论的“愤怒”。这种处理看起来不姑息、不迁就,但同时也给人不尽人情、不愿承担责任的意味。

围观者是不是该弄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再作判断,而不能仅仅因为网络上的照片就愤怒?手术的疗效应该是判断的依据之一,设身处地为在场的医生们想想,或许就会多一份宽容。

【很多情况下,舆论摇摆都是因为我们在对事件的判断上,情感、经验以及自身常识的植入成分多于专业素养的剖析。】

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合影事件”还在舆论场里继续激荡,连涉事的病人也站了出来。患者白文海表示,当时他在手术台上,医生拍照他也知道,“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大家为何要批评他们。”

患者白文海表达着他朴素的疑惑,“力挺医生”的立场恐怕也无法暂时平定舆论场里的争议。回顾“手术室合影事件”的全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舆情接连逆转。在每一个转折的拐点,都可以引申出一些值得反思的社会问题。

“手术室合影”在网络上曝光后,很快酿成了一场风波。风波中,众多网友指责医生不顾病人安危丧失职业操守,激化了医患矛盾等,舆情汹汹,当地卫生局很快就涉事医院和医生做出了严厉处罚。待媒体剥丝抽茧还原了整个事件后,围观者才知道这张合影是源于“手术成功后的庆祝”,以及“告别老手术室”的留念。再加上涉事医生伤心流泪诉委屈,舆论场里,同情的声音一下子变主流。当然,裹挟在“同情和理解”中,依旧也有一部分声音坚持在批评医生,坚持反对在手术室里合影留念。

在这一场风波中,从舆论场里“主流舆情”的变化来看,逆转之所以发生,归功于事件的完整还原。值得注意的是,与拐点之前相比,拐点之后的在一片感动和同情之声里显得鹤立鸡群的批评,很多恰恰出自医生或者专业人士之口。比如说,手术室里必须佩带口罩、手术室里不得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任何活动等等。

应看到,与舆论逆转之前一边倒的指责和批评相同的是,逆转之后的同情和感动,也是基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原来的“无良医生不顾病人安危”,变成了“医生辛苦了,庆祝一下未尝不可”。只是不知道,凭借普通情感的带入做出的判断,与专业素养的判断,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受人关注?病人自己觉得医生自拍没问题,真的就没问题了吗?

舆论有时就像墙头草,哪头风劲往哪倒。在事件没有完整呈现时,急于发声,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除了对事实判断不准急于发声的冲动外,很多情况下,舆论摇摆都是因为我们在对事件的判断上,情感、经验以及自身常识的植入成分多于专业素养的剖析。因为常常“感同身受”,所以容易当局者迷,甚至上纲上线。不是说情感判断不重要,而是说如果二者能很好结合,舆情判断可能才会更独立、更“坚挺”。

□陈方(媒体人)

就近日“医生手术台上玩自拍”一事,西安市卫生局通报:该照片拍摄于今年8月15日,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在完成手术后拍照留念。给予常务院长闫某记过处分留职察看1年,并免去分管副院长陈某等3人职务;所有参拍人员给予记过处分扣发三月奖金。而就在昨日,记者对患者进行了采访:“医生们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白文海对网络不太懂,只是很疑惑:“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12月24日 人民网)

自“手术室自拍照”被转发热议以来,舆论方向几经拨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医照门”事件已经成了一个漩涡,当事医生、涉及医院、报道媒体、转发人等等无一不被卷入了舆论中心,如今连患者也没有幸免,在越加激烈并显得混乱的各种声音中,笔者不禁自问,为何一张朋友圈转发的照片,在简单描述以后,会形成如此轩然大波,以至争论不休,是什么导致了舆论的失控,因而对此事不可简单的当做偶然事件。

此时涉照医生、医院的处理已被公布,而此时患者也表示拍照自己是同意的,事情到此应该可以画上句号了。

然而,一台5个月前的经典范例式手术,最终因照片外流使得20多人被惩处,无独有偶,今年处理一部分违规干部、以及“微笑”警察、“作秀”干部等等,似乎都因“照”而“糟”,其中是否所有照中人都“罪有应得”,或许更应深思。

其实质,是成功的一小部分曝光照模糊了媒体和公众的思想,以至于只要自认为不合理的照片,都可以拿出来亮亮,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则是,在没有与当事医生和患者沟通过的情况下,预设力场恶意引导,导致最后尾大不掉,除了医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议论纷纷的众人似乎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在医患矛盾凸显的今天,无论事由如何,只要稍有不妥,处理当事医生似乎成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最好方案,而造成这一切的推手,则是网络舆论所绑架的民意和道德。

因此,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如何规范网民的行为,更应值得重视。法治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线下,如何在言论自由和言论责任制之间制定章程,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全网守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更加重要。

【公众对医患关系的理解,不仅来自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也与媒体报道构建的医疗形象有关。因此,在“手术室合影”事件中,媒体扮演的角色值得反思】

几张在网络上疯传的“手术室合影”,将西安市凤城医院的几名医生推到了舆论漩涡之中。在医院负责人、参拍医护人员受处分的同时,更多的信息被媒体还原,网友的反应也出现逆转——人们不再像事件之初那样“一边倒”地指责涉事医生,而是开始客观地分析照片暴露的问题以及有关部门的处置是否适当。

“手术室合影”事件迅速引爆舆情,与医患矛盾高度紧张的现实有关,也与一些传播者的“舆论引导”有关。无论是最先将照片传上微博的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还是最先转发该组照片的陕西某报官方微博,都给照片配了一段很容易煽动舆论情绪的文字。刚开始,网友骂医生没有同情心、不尊重患者隐私、没有职业操守、恶化医患关系等,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最初的传播者“引导”了。

从其他媒体后来的“全景式还原”可知,最初的传播者只展示了部分真相。当时,医生们完成了一台历时7小时的大手术,避免了患者的伤脚被截肢,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同时,出于对这间手术室最后一台手术的纪念,也出于记录医学资料的需要,医生们拍下了那组照片。从传播链条来看,可能有医生将照片发在了朋友圈,几个月后,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当维美不再唯美”将它们转到了微博。

回顾整个事件,照片中医生的笑和拍照这种行为,是引发争议的导火索。有批评者指出,医生应当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应当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无论如何都不该在手术室微笑和拍照;也有人认为,如果按最严格的要求,那些医生的做法肯定有一些违规之处,但如果宽容一些想,拍照行为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关键问题是,那些照片可以私下纪念,可以内部留档,但不应该在网上随意传播。

那么,这组照片的传播者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最初将照片发到朋友圈者,除了在客观上泄露了患者的隐私之外,严格说来没有太多可指摘之处,这种传播虽然欠妥但毕竟也只是个人表达。

真值得追问的是,将照片转到微博并配上煽情言论的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以及将这起事件放大的媒体,是否欠考虑?他们在客观上起到了激化医患对立的负面作用。照片在网上疯传以后,网友都在骂医生护士冷血、没有责任心,但扪心自问,不分青红皂白抛出一张容易引起误解的照片,并配上很有诱导性的言论,难道这能算有责任心?这里面有没有为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而不顾一切的私心?

当前的医患矛盾,几乎可以说是“一点就着”。面对这组有“传播爆点”的照片,如果故意迎合网络情绪,以有失偏颇的评论“引导”网友谩骂医生群体,固然会收到不错的传播效果,但媒体责任如何体现?从对社会负责的角度来说,媒体真正理性、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先抑制住不分青红皂白“抢”着将它发出来的冲动,将“当维美不再唯美”微博转发的照片当作一个新闻线索,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全景式调查。

有人或许会说,媒体的责任就是向公众披露新闻事实。但是,恐怕最先传播这些照片的媒体也很清楚,这组照片背后的事实,并不像照片反映的那样简单,通过微博披露出去的只能是部分事实。这种碎片式呈现,能够制造冲突、吸引眼球,但却是不负责任的。

相比之下,应该花更多时间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聆听涉事人员的解释,向专家询问拍照行为是否违规,了解到全部真相以后,这件事可能就不值得那么大张旗鼓地报道了。媒体或许会丢掉一个“爆炸性”新闻,但收获的将是责任,还有良心。有些“新闻”,媒体要学会“忍痛割爱”;有些事情,媒体要学会“不作为”。

如今,媒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过去那种由医生和患者点对点沟通的医患关系,变成了由患者、医生、医院、媒体共同建构的复杂关系。公众对医患关系的理解,不仅来自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媒体报道构建的医疗形象,也是患者理解医患关系现状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涉医报道高度敏感,媒体在传播相关信息时,更不应随心所欲,尤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煽动医患矛盾。

西安凤城医院近日因“手术台自拍事件”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在经历了第一轮汹涌的网络批评之后,当地卫生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给予常务院长闫某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并免去分管副院长陈某以及相关人等行政职务,所有参拍人员写出深刻检查。

从网友微博爆料,到媒体跟进报道,再到卫生部门处理,这一事件再次按照舆论监督的传统路径在演进,一些网友也再次将之视为“网络监督的胜利”。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这一“胜利”过程中,当事医生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在部分媒体报道中几近于无。这样一边倒的传播自然产生了一边倒的批评谴责之声。直到22日当事医生作出公开回应,人们才发现事情和网友描述以及首发媒体报道的并不完全一样,这些医生护士也绝非像一些网友评价的那样:“只有玩心、好胜心、炫耀心,没有良心、悲悯心!”

事件发生到这个阶段,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当事医生和护士确实在手术台边进行了自拍,也确实把手术台上的病人当作了背景,这样有违职业规范的行为理应受到公众批评,是这些医生护士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不同于第一轮网络传播“真相”的是,自拍是为了留念和告别,一个原因是手术成功,当事医生护士花了7小时为患者保住了左腿;另一个原因是对使用10年的老手术室的最后告别,第二天就要进入新手术室工作。这样的真相才相对比较完整,同时也正是因为加入了医生的声音,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发生反转——这些自拍医生护士的行为虽然不当,但也有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地方。这是一种带着理解的批评,与前一阶段带着批判的批评截然相反,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理性客观。

虽然舆论得到了部分纠偏,但还有大量网友停留在先前的“真相”之上,或者说宁愿相信网友描述的“真相”。这是一种思维定势或惯性,很大原因是第一轮传播已经“先入为主”。公众为什么会“先入为主”?概因爆料网友和一些媒体在传递信息之时,已经附带了强烈的立场指向,甚至故意迎合网友的喜好。就拿这起自拍事件来说,正是因为爆料网友在介绍照片时,将其描述成“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而一些网络媒体在发布信息时,未经调查核实,又单方面采信爆料者言论,并且贴上了“医患关系紧张”的标签。这一标签符合了一些人对当下医患关系的判断,所以不自觉地就会被这一标签所主导,而忘记去探究事情的本来面目,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依然“偏听偏信”。

类似的舆论传播并不罕见,在许多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意无意会突出公务员、富二代、宝马男、女大学生等身份标签,或者贴上官官相护、为富不仁、道德滑坡等价值标签,或者人为添加五毛党、自干五、带路党、爱国贼等意识形态标签。一旦加上这些被过度渲染的标签,由此制造的舆论虽能够迎合一些人的胃口,也能够获得几何级的传播效果,但往往会脱离事实真相,从而走向夸大其词、偷换论题、转移焦点、上纲上线的“标签化批评”。无论是标签化思维,还是标签化批评,不论是对于传播者来说,还是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在当下社会中非常普遍。而由此生成的舆论也早已偏离了正常轨道,除了迎合民粹喜好和反智主义,以及增加网络点击率和曝光度,留下更多的是不负责任的评论和没有意义的反思。

在进行舆论监督批评的同时,切记勿让标签化思维使批评失去方向和目的。

当一张数个月前手术室的自拍照片被流传到网上时,其所造成的舆论热度和伤害程度估计都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针对“医生手术台上玩自拍”一事,西安市卫生局通报:该照片拍摄于今年8月15日,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在完成手术后拍照留念。给予常务院长闫某记过处分留职察看1年,并免去分管副院长陈某等3人职务;所有参拍人员给予记过处分扣发三月奖金。

处分是严厉的,谴责是异口同声的,以至于手术室自拍事件的主人公之一——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彻夜难眠,边看网友评论边流泪”。

首先想说的是,这跟以往大众愤怒声讨的医患矛盾关系不同。之所以拍这些照片,据当事医生所言,一是为了庆祝,当时手术难度很高,从早上10点进行到下午5点半,所有人没吃没喝7个多小时,手术做得如此辛苦,且成功了;二是为了纪念,对使用十年的老手术室的最后告别,第二天就要进入新手术室工作。这些自拍照片主观上对患者是没有恶意的,虽然在客观上自拍时情难自禁,心情过于兴奋,没有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把患者的身体露了出来,但是对于其他医院说要截肢,而在这个医院保住了伤腿的患者来说,如果当时有知觉的话,自己成了医生庆祝手术成功的背景,估计也不会太过介意。

患者不介意,但公众们介意。这就是让受处罚的医生们委屈的地方,辛辛苦苦做成功了一例高难度的手术,结果就因为这几张照片不受奖反受罚。仔细推敲起来,医生们的自拍照确实也有可以指摘的地方。自拍可以,医生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想留住的瞬间,许你自拍,就不许医生自拍?可手术台上还有病人在侧,在医院里工作,穿着手术服时应该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医疗规范放在第一位。再怎么拍,也不应该把病人露出来,要知道做手术时病人的形象是极不雅观的,幸好病人是位男士,要是女士,你放人家的素颜照尚且不乐意,何况手术照?在手术成功兴奋庆祝自拍之时,就忽略了保护患者的隐私,这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中忽视了对患者的尊重,无意之中,也恰恰说明了尊重患者、尊重隐私的意识在平时是有所欠缺的。

当然,医生自拍的这些照片原本也只是在朋友圈晒一晒,在相对私密的空间里,也无伤大雅。可谁也没想到的是,时隔4个月之后,这些照片会被翻出来,放在微博上,放在大众媒体上,被无数双眼睛接触到。在一些地方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任何一丝不当的行为都会被过分咀嚼、加倍放大,当这些照片处于公共空间的时候,患者的隐私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问题。所以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没有出现医疗事故,医患关系甚至还是非常和谐的,可医生偏偏受到了处罚。因为在网络上,口水总是跑得比真相更快啊!

那些受到处罚的医生,也冤也不冤。至少,他们以后肯定记住了,再怎么兴奋,自拍时也不该把病人露出来。其实,还有一些人或者机构应该引以为戒,那些把照片发到微博上的医疗同行,那些不充分了解真相就报道出来的大众媒体,也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别把病人露出来。要多给紧张的医疗环境一点纾缓的空间,而不是刻意去制造话题,激化矛盾。

12月21晚间,西安市卫生局组织处处长孟祥东通报了“医生在手术台自拍”照片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决定给予西安凤城医院常务院长闫某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免去分管副院长陈某和麻醉科主任张某、护士长田某行政职务,所有参拍人员写出深刻检查,给予记过处分,扣发三个月奖金等处罚。(12月22日新华网)

21日,一组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并摆出“V”手势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发布图片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称,这组图片系从同学空间转载,发生在西安某医院。图片文字说明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

照片发在网友的空间,被敏感的媒体捕捉并挖掘到新闻价值,在网上迅速扩散,各种对医护人员的指责铺天盖地。什么难听的都有,甚至有说医护人员作死的。

西安市卫生局火速处理该事件,一点不拖泥带水,显示出卫生行政部门整顿医德医风的决心。副院长及科主任、护士长被撤职,重是重了点,却也找不出什么破绽。毕竟有图有真相,人证物证俱全,无法抵赖。

但是,网上也有理性的声音。新浪微博认证为“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白衣山猫分析,“图1主刀已下台,两助手在缝合皮肤。图2、3手术全部完成,病人即将送回病房。一台高难度手术成功,病人安全,医生比病人家属还要开心。手术台边拍照合影以纪念本是好事……”他也指出了图片的不妥之处。比如:露出了病人的身体。如果能善意地解读医生手术成功后的喜悦,这些细节不会被过度解读。

我比较认同“白衣山猫”的观点。在当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背景下,舆论固然要发挥监督职能,更多的要发挥引导作用。媒体不够专业的解读,无异于火上浇油,只能让不明真相的公众更加愤怒,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无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不错,医护人员队伍中的确有一些人医德不佳,医德医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问题,抹黑整个医护群体的形象。事实上,绝大部分医护人员工作十分敬业、十分辛苦。今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建屏、陈靖、陈松三名外科医生,经过32小时努力,成功为一名脑部同时生长动脉瘤、脑肿瘤等多处肿瘤的病人完成六种不同手术后后,直接躺在了手术台边。照片发到网上获得网友一致点赞。央视曾经报道的几家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都很辛苦,甚至连上厕所都要跑步前进。

本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考察时指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愿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可见,一组照片引发的集体吐槽,暴露的其实不只是医院的医德医风问题,更多的是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愿望,也是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深情呼唤。人们将怨气一股脑都撒在医护人员的身上,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借题发挥,不仅不够理性,也让全体医护人员感到很委屈。须知,医护人员也是人,手术成功了,拍几张照片在自己的空间纪念一下,我觉得无伤大雅。

【如此不顾真相地情绪发泄,恐怕只会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在信息盲点没有被扫清之前,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节制。不被舆论喧嚣所左右,你才能真正看清眼前的世界。】

西安凤城医院“医生手术台自拍风波”仍在发酵。西安卫生局处理决定:对医院通报批评;医院常务院长被记过、留职察看一年;分管副院长被免去行政职务;麻醉科主任和护士长被免职,给予记大过处分,扣发三个月奖金;所有参拍人员写出深刻检查,给予记过处分,扣发三个月奖金。

不知道那些最初“围攻”医生自拍的网友,看到这样的结果是否满意?不过,随着“‘手术室自拍’医生:7小时完成高难度手术很激动”等新闻的跟进,舆论场里沸沸扬扬的声讨之声开始处于下风,为医生辩护的声音越来越多。舆情很快逆转,我们不得不做出反思。很多人最初炮轰手术台旁自拍的医生,只是出于“有图有真相”。照片里,手术正在进行,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台前举起剪刀手合影。附在这组图片旁边的文字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拍照留念,如果手术台上是你的父母亲戚你还会这么做吗?”

没有太多的背景介绍,没有太多的信息沉淀。只因为现实中医患关系是一个沸点很低的词,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火花,它足以在舆论场里形成燎原之势。最初指责自拍的医生时,很少有人去追问他们为什么要自拍。是手术成功后的庆祝还是手术台上的“玩忽职守”?这个自拍的“点”背后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面”?

真相终归还是让炮轰者尴尬。医生拍照留念的原因一是手术成功;二是对使用了十年的老手术室做最后的告别。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考虑,喜悦与不舍也是自然的情感流露,纵然有暴露病人隐私等不妥之处,但炮轰者也实在不应该把他们推进道德洼地中。

大概从“微笑哥”杨达才开始,我们就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在某个场合某个瞬间的举动与表情。“有图未必有真相”已是一个被人说滥的道理,但“误伤”的事情也从未停止过。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自媒体时代,网民们都成了“信息源”,而围观者又不愿认真去辨析“新闻”与“爆料”的区别。裹挟在断章取义的评论中,很多人又根据自己的喜好肆意宣泄着情绪。信息落差中,舆论场一再被搅动。

回顾这一场“自拍”风波,也有人为最初的炮轰者辩护,他们认为是现实中紧张的医患关系为炮轰者提供了发泄情绪的土壤。但如此不顾真相地情绪发泄,恐怕只会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在信息盲点没有被扫清之前,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节制。不被舆论喧嚣所左右,你才能真正看清眼前的世界。

身着手术服互挽手臂,竖起剪刀手摆起造型,背景中还有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日前,西安某医院数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的一组合影被网络热转,并引发持续争论。在网络无远弗届、自拍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时代,成为舆论焦点既不难也并不容易,为何来自医院的几张照片会突然“走红”?

答案还真得从“医院”这个关键词来找。医院是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特殊职业,手术室图片一般只用于内部交流。不管出于什么具体原因,在手术尚未彻底结束时拍下这样的合影,难免令人感到不适甚至不安。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网友第一时间发出“手机怎能带到手术室”“手术时你们在做什么”“考虑过患者感受吗”等诘问。

面对不期而至的网络舆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反应迅速,不仅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而且快速查明事实,果断作出处罚。根据调查,照片其实是今年8月份的旧照。这台手术难度高、持续时间长,为患者保住左腿后,参与医务人员都很高兴;而因手术室即将搬迁,相关医务人员在完成手术后,为留念进行了拍摄。结果,事件不仅在全市卫生系统予以通报批评、医院被扣分,分管副院长等3人还被免职、所有参拍人员作出深刻检查。惩处之严厉,相信能够给公众一个交代。

事情似乎该告一段落了,但网上的争议却仍在发酵。有声音认为,不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自拍应多作善意解读。一家网站所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网友中,超过四成认同“若手术已成功完成且拍照经过了病人同意,那我没意见”。但也有不少人留下“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等感慨,开始超越对具体事件的议论,痛斥当下医德医风的沉沦,更流露出种种负情绪,投射出对医护人员深深的不信任。当情绪宣泄的音量不断加大,我们不能不对此保持警惕。

医生玩自拍惹争议,这既非首例,更不是个案。此前,美国名嘴琼·里弗斯在进行手术时被医生拍合照也曾引发集体声讨。医疗卫生领域可谓热点新闻的高产区,近年来,医疗纠纷、暴力伤医等事件层出不穷,但凡牵涉医患关系,似乎总能引发口水仗。面对对与错、是与非,如何更有效维护患者权利、更严格规范医生行为,可以遵循执业医师法等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当个案升级为公共事件,如果动辄上纲上线、乱贴标签,则显然超出了合理范畴。更何况,在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的时代,媒体和公众都更应学会甄别信息、驾驭情绪、管理表达。

一组自拍照片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并要对自身行为承担这样的后果,相信当事人在面对镜头时也未曾想到。我们常说医者仁心、大医精诚,这“心”与“诚”,还需用信任去孵化。正因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谈医改,不能只盯着医院等级、医疗设备、医生数量等看得见的硬指标,也要更加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软环境。也正因如此,社会信任堪称更宝贵的医疗资源,如何打掉医院与社会之间的心墙、解开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心结,或许是更重要的社会议程。

有人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但如果任由情绪泛滥,又何尝不会陷入另一种极端?越是声音多元的时代,越需要凝聚信任的力量。社会由不同群体建构而成,别让社会信任被不良情绪淹没,这不仅是弥合隔阂的前提,也是重建信心的必要。

【医生手术台前自拍的真相也许不是几张照片能够说得清楚的,预设立场下的事实判断,显然无助于缓解医患矛盾,也必然让理性宽容的舆论空间日渐逼仄。】

近日,一组手术台前的自拍,流传于网络后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图片的内容是手术进行中的医护人员,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自拍。微博网友爆料称,这是西安某大医院的场景。

那边是手术台上患者的痛苦,这边是医护人员们面带微笑娱乐式的自拍,在当下医患冲突严重的背景下,这样剧烈的反差无疑会遭到人们的炮轰。但冷却冲动的情绪后,我们也应该知道,一张图片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定格的瞬间或许并不能还原事件的原貌。

对此,某专业人士对医生手术台前自拍的行为进行了解读,“主刀已下台,两助手在缝合皮肤;手术全部完成,病人即将送回病房……”孰是孰非不好判断,但假如确实如此的话,那么当医生完成一台高难度的手术,病人脱离了危险后,这样的自拍或许也是一种纪念,对医生来讲也是一种自豪。

常识也告诉我们,尽管当下的医患矛盾十分严重,但医生也还不至于置病人的安全于不顾,将病人的痛苦定格在自己的娱乐瞬间,所以,医生手术台前自拍的真相也许不是几张照片能够说得清楚的,预设立场下的事实判断,显然无助于缓解医患矛盾,也必然让理性宽容的舆论空间日渐逼仄。

其实,在医患冲突宏观背景下,大家对这起自拍事件作出这样的解读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人们已经剥离了具体的事件,让价值判断先行。类似的事件,现实中并不少见。艾滋女事件、女孩为晕倒环保工撑伞、最美女孩喂饭等等,都在告诫我们,有图未必就有真相,价值判断先行下的认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人,越是缺乏某种元素,就对包含该元素的行为和事件越是敏感。社会信任的稀薄让人们长时间地纠结于“扶不扶”,同样的道理,医患信任的缺失也让人们对相关的事件显得更加敏感。再加上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情绪化地表达。

当然了,医生手术台前自拍的真相还需要澄清。不管事实如何,请让事实判断先行,因为符号化地认知总是避免不了产生错位。公众固然需要克制固有认知下的情绪,但回归问题的根源,重建医患信任才是治本之策。医患信任不再缺乏了,类似事件的敏感度自然就降低了,否则对于医生的一个自拍行为,又何至于成为一则新闻呢?

□张松超(研究生)

12月21日,一组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并摆出V手势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发布图片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称,这组图片是西安的一家医院,图片是从同学空间转载的。图片文字说明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12月21日中国广播网)

严肃的手术台,半裸的患者,医护人员开心的摆pose,这张“手术台前的自拍”不知又戳中了多少人对医生的反感。的确,近年来,很多关于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让社会对医生产生质疑:媒体曝光的发生在陕西富平的医生贩婴案;被举报金华三家医院医生存在“收回扣”现象;北京一医院派实习医生会诊导致病人死亡……这些负面新闻抹黑了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加剧了医患矛盾,医患之间的信任少了,彼此多了一分“冷眼”、一分挑剔,也就少了一分“笑颜”、一分包容。

在人们心里,自拍是休闲的“专利”。当自拍和严肃的事扯上关系,自拍就成了“自曝”。领导植树被“摆拍”,被称作秀;交警扶老人拍照,遭公众质疑目的;如今,医生们做完手术竟然在手术台前合影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舆论谩骂的同时,不妨听听专业的医护人员怎么说。微博认证为“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白衣山猫 对此事发表评论称,“图1主刀已下台,两助手在缝合皮肤。图2、3手术全部完成,病人即将送回病房。一台高难度手术成功,病人安全,医生比病人家属还要开心”,如此看来,手术台拍照也没有那么“罪不可赦”。

被过度解读的“手术台拍照”虽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但是若换个角度看也不至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严谨肃穆的医院、精益求精的手术,和做完手术的愉快拍照真的不能融为一体吗?医者之心的真正伟大并不体现在此,而是治病救人时的热忱。

在手术室拍照不妥,但若一味的炒作和谴责无非是“火上浇油”。旁观者如是摆出一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那么只能激化矛盾,扩大对立面。因此,此时真正该纠查的是,病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治疗,手术是否有瑕疵。除此之外,追责必不可少,但别让看热闹的人“作主”。

过度“妖魔化”医生的现象会极大的伤害医务工作者的尊严和感情,除了极少数败坏医德的人,大部分医生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甚至很多人连国庆节都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什么都可以等待,但生命不能等。医生是我们“生命所系,健康相托”之人,给医生更多的尊重,也是给生命的尊重。

12月20日早上,微博上的一组图片是被大量网友关注,图片的内容是手术进行中的医护人员,而他们的行为却不怎么专业。本是严肃认真的手术,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自拍……(凤凰网 12月21日)

一边是躺在手术台上生命垂危急待救治的患者,一边却是摆着各种pose、忙着自拍的医生,图片中将患者的急迫和医生的享受给予了鲜明对照,把一些医生无视患者权益、亵渎自身职责的丑态暴露无遗。

虽然手术室的合影,并不能代表医生这个群体,不能一叶障目,但手术室合影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些医生的无所担当,无所畏惧状态下职业道德缺失的自画像,这种负面案例并不在少数,其影响并不应该被低估。

最近的一则新闻,同样反映了一名医生态度的不端正甚至恶劣至极。河北唐山一位放射科医生,以为患者进行彩超检查的名义猥亵女患者。联系起手术室的合影进行分析,也许他们的医术可能比较精湛,但他们没有把患者当上帝,没有把患者早日治好,而是把患者当“道具”,这样的精湛,对患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徒然增加了医患关系紧张的“佐料”罢了。

曾经有一位医生这样定义“好医生”,即,良好的医术、温情的沟通、自身的阳光。作为医生,一定要把阳光、信心带给病人,这是医生的职责。在救治和拍照相权衡方面,救治患者显然是本职工作,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在救治现场拍照,除了可能干扰其他医生进行医疗救治外,更不利于医生对救死扶伤精神的掌握。医生有闲心在救治现场拍照,靠什么能够给患者信心,患者怎么能够再次把这种信赖交付给这样的医生?

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恶性循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关系之一,既有患者者的愤怒,也有医生群体的抗争。虽然不能把所有的医生都称为庸医、恶医,但往往总有那么一些医生,缺少起码的责任心,缺少基本的对白衣天使称谓的敬畏。

《青年医生》中男主人公赵冲与医学院院长有一段对白,也许最突显了医生态度的重要性。他称自己考试为什么不能过关,并表示自己不是那种学习能力不足而不过关的“学渣”,自己是态度不端正而不过关的“学沫”。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赵冲更理解了医生职业救死扶伤的精神,更热爱医生职业了,更愿意为医生职业付出了。态度,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与医术不分伯仲。德技双馨,以德为先,对医生也不例外。

医生群体每天都在默默地进行着救死扶伤的工作,他们付出了很多,但他们的德艺双馨的形像似乎总是那样的模糊,甚至只停留在白求恩这样久远年代的形象上。但当一个手术现场拍照出现的时候,这样的形像可能就会占据了当代医生群像很久,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抹杀。这样的认知,对医生群体不公。

医生群体,是诸多行业群体的一分子,他们服务着所有需要医治的患者。手术室拍照,必须要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不能让手术室拍照成为医生群体的自画像,除了要进一步扎紧医生从业这个“篱笆”,对于医生自我而言,真的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