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傍晚,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以北一座石油化工厂发生一系列爆炸,引发火灾,现场冒起滚滚浓烟。一些居民随后声称,眼睛有“灼伤感”。消防队员随即赶到,扑救大约2小时后控制住了火势。
同是危险化学品事故,不少人很自然地将美国这起事故与天津港爆炸相提并论。对比最强烈的是,美国两个小时搞定,而天津港的险情处理至今仍在进行时。一扬一抑,颇显反差。其实,这种简单对比,是轻率的,也有失偏颇。
两起事故发生原因不同,发生时间和地点也不同。比如,美国这起爆炸是当天约16时30分开始爆炸起火,而天津港爆炸是深夜,显然更难灭火;再比如,美国消防官员称危险品紧急处理小组没有发现任何危险物品,爆炸发生时厂房是空的,这与天津港难以估量的危化品更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存在较多不同,并不代表“他山之石”不能攻玉。在德克萨斯州爆炸事故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发生爆炸起火时,一个防化团和多个消防队已被派往现场。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政府通知化工厂周边3.2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待在室内;随着入夜后火势有所控制,随后下调至800米范围内。此外,当地居民还收到了市政当局发送的防护短信,被告知不要开启空调,“待在建筑内”。
这些信息可归纳为两点:其一,派防化团,更具针对性和防范效果;其二,科学安置居民,极其得法。
也许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对消防员的保护。有这样一个令人感慨的细节:蒙哥马利县的消防局局长吉米·威廉姆斯向CBS表示,官方决定先让火燃尽(burn down),以防止其中有危险化学品。“有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行动。不想让消防队员陷入危险之中。”
无论“有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行动”,还是“不想让消防队员陷入危险之中”,都令人肃然起敬,这种姿态不是暴虎冯河,更不是拿消防队员生命开玩笑;这种节制不是冷漠,而是对消防队员负责,对生命更尊重。
最近,关于灭火中的“burn down”备受关注。天津港爆炸事故刚发生,面对消防员死伤惨重的情势,有网友提出“burn down”的国际救援原则,大致意思是,发生大规模化学品爆炸后,先划出隔离带,人员撤离,等里面烧完了再进去处理。不过,有专业和大V认为这是编造,不符合事实。此后,有知名媒体力证“burn down”确实存在,而从美国消防员处理此次事故,也可证明了它的存在。
其实,纠结于“burn down”并无太大意义。我们已形成的共识是,必须尊重生命,生命包括火灾中的生命,也包括消防员的生命。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在最大程度保全消防队员生命的前提下,再去救火和救人。救人需要科学,需要尽力避免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处置天津港爆炸时,不少消防员并不知道都有什么危化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一开始试图用水浇灭。这些做法是否合理,需要商讨。据媒体报道,天津港务局编外消防员,有数十名消防员处于失联状态。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的成员为派遣合同工,大部分队员不属于中国消防系统,系合同制消防员。他们在体力、知识和技能上,都无法与专业消防队相比。一名消防员的家属称,听多位消防员说,他们经常培训,但是半年多没有出过火警。这个细节,同样值得关注。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天津港爆炸事故作出指示时称,“注意科学施救,切实保护救援人员安全”。诚然,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样需要保护,前提就是科学施救。除此之外,也应该多借鉴别国经验、多总结现实教训等方面入手,形成制度安排,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最大程度地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