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四大行动将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奏响新的时代强音,推动中阿各领域合作加速发展,开创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美好未来】 在中阿开启外交关系60年之际,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讲台——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阐述中国的中东政策主张,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五大理念,开展促进稳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增进友好四大行动,并宣布了中国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重要合作举措。 2014年,北京,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提出构建中阿“1 2 3”合作格局。2016年,开罗,习近平主席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落实开启新篇章,也为“十三五”伊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对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注入新动力。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要通过互利合作深化地区利益融合,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安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没有和平,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都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始终走不出“中东之乱”的怪圈,问题的根子在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在实现中阿互利共赢的同时,也将帮助中东国家密切经济合作纽带,提升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用发展繁荣抑制动荡冲突的因子。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要创新合作思路,释放合作潜能,培育新的经济合作增长点。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重要的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市场。双方在能源、金融、航天等领域合作迈出坚实步伐。当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双方要打造“石油 ”合作模式,构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长期友好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要打造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为对接产能合作提供坚实的合作平台;要打造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破解重大合作项目融资瓶颈;要打造核能、航天、新能源等高新领域合作亮点,提升中阿务实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要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结伴同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将建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体现了双方携手探索发展道路的意愿和决心。只有植根于自身深厚的历史渊源、拥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反映本国人民的广泛意愿,才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发展、稳定之路,才能找到长治久安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要加强文明对话,融汇民心,凝聚民智,让中阿关系泽远流长。“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实施增进友好的“百千万”工程,着眼文明互鉴,覆盖典籍互译、智库对接、人员培训、艺术家互访等多项内容,一系列举措将在中阿人民特别是青年心中播撒下团结友好的种子,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 不久前,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中阿互利合作勾勒崭新轮廓,绘就美好蓝图。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大理念、四大行动将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奏响新的时代强音,推动中阿各领域合作加速发展,开创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2日 21 版) |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政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深刻理解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精髓的根本依据。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扣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关键,深入揭示“四个全面”是如何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总纲领,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总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主题,深刻指明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性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一个中国梦”,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目标体系;而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目标。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性战略动力。当前我国各项改革事业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解决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开拓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性战略举措。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性战略保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把全面从严治党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中国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我们党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把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总之,能否全面从严治党,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新的起点上胜利开拓前进。 紧紧扣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关键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今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负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殚精竭虑、统筹谋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有力开辟了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境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实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30多年来,“小康”目标逐步丰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更加凸显了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制度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现代化的本质是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民主。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制度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表明,不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不可能持久,甚至不可能成立。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法治政治,早已有之。问题的要害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民主是法治的灵魂,现代法治离不开现代民主;法治是民主的保障,依法治国的本质在于将人民的权力固定化、规范化,为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提供根本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明确揭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以人民民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道路。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 党的建设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领导着中国现代化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提升自身建设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所谓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消除党内存在的体制、制度弊端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自觉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 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方略 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始终是我们党执政以后面临的最重大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断优化治国理政的过程。本着勇于担当、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和谋划大局、统筹兼顾的战略眼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优化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施了一系列新方略,卓有成效地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优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的集中体现。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确立科学的治理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战略目标。对于现实,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能否进一步凝聚起中国力量,振奋起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好中国道路;对于未来,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世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能否大踏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进一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制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高屋建瓴地确立了六大发展原则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宽广战略视野。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激活内在的治理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为目标的强大动力。当代中国一切事业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压力,而是靠内在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走向完善与定型,深刻展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高超战略水平。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开辟有效的治理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依靠民主和法治的力量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路径。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无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反之,一些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出现这样那样的政治危机,究其根源都无不是严重忽视法治的结果。正是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正反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精辟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谋求长治久安、造福子孙万代的根本大计,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博大战略情怀。 优化治国理政,必须抓住关键的治理环节。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的重要关键。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履行好执政兴国重任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又是党的领导力量的深刻体现。把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坚强战略定力。 (包心鉴 作者系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
原题:莫让杂音侵蚀了反腐“获得感” ——正本清源说反腐① 【依法正风反腐,才能从根本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让30多年改革成果不会付诸东流】 对于持续不断的正风反腐,群众有何感受和期待?细微之处见人心: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调查,反腐话题都高居前列;不久前的“汉语盘点2015”,“廉”当选为年度国内字。凡此种种都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正风反腐,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能凝聚人心、激浊扬清的力量。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反腐败和群众利益无关。持这种论点者认为,反腐只是“高层政治”,对群众切身利益没有增进。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割裂了反腐败斗争和人民群众的有机联系,没有看到正风反腐背后的政治逻辑和人心期待。 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反腐败斗争成效如何,从社会风气的变迁中就能窥见一斑。三年多来,从“天价粽子”“黄金月饼”的下架,到私人会所的匿迹,再到之前让人望而却步的高档饭店改走平民路线,社会风气在细微之处的改变,折射出政治风气的焕然一新。改变背后,正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发力。而最有说服力的感受,来自那些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企业和个人:原来需要半年的审批,不到一个月就下来了;到窗口单位办事,工作人员不再“冷冰冰”;“托关系、找路子”也不再成为烦恼……中国社会几年来的变化,让群众感到便利舒心的举措,又有哪一件和正风反腐无关? 对中国发展有深入了解的人都会承认,改革事业始终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这一最大利益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发财致富,更不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谋取不义之财,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确保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扫除各种利益藩篱、破冰前行,离不开一支风清气正、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必须依法正风反腐。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防止30多年改革成果付诸东流。这一正风反腐的“大逻辑”,需要反复申说。 也要看到,部分群众认为“反腐与群众利益无关”,某种程度上是问题的反映,是责任传导不到位造成的,对此我们不必讳言。有些地方,吃拿卡要没有了,但变相的刁难出现了;“人情”和“面子”的干扰少了,但不作为现象突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嘴上喊得响了,却迟迟不见行动。凡此种种,直接损害了群众的获得感,也大大削弱了正风反腐带来的正面效应。对此,应该做的不是降低正风反腐的力度,而是恰恰相反。通过增强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将责任传导到每一个环节,才能改变“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现象。通过解决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县及以下基层党组织责任“虚抓空转”的问题,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正风反腐的效果。 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正风反腐抓得好的地方和领域,群众的各项权益就能得到更好保障。这不仅仅是因为,正风反腐让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心理获得感;还因为,举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医疗、教育、养老等,满意度的提升都有赖于更加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正因如此,中央才一再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政治生态得到不断净化,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发展,广大群众才能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享受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是中国正风反腐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更是中国正风反腐的群众基础。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是中央一贯的主张。三年多来,群众对反腐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越来越高。“歪风邪气在不断消散、清风正气在不断上升、好传统好作风在不断回归”,逐渐成为主流认识。未来,在“不敢腐”的基础上,还须完善“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同时更好地发挥公众监督作用,由此群众就不仅会持续有获得感,而且会成为正风反腐的积极推动者。 |
治国理政新理念的产生,既是准确把握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结果,也是娴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结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而且成为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所蕴涵和彰显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这场深刻革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今天,认识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局大势,是从规律出发、弘扬唯物辩证法还是搞别的,既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所蕴涵和彰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此作出了坚定而科学的回答。 深入把握“三大规律”的科学理念。认识把握规律是思考发展问题的前提。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把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反响强烈,党内外普遍称赞,认为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方法上都是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共产党执政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明白,不创新就会死路一条,不协调就会分崩离析,不绿色就会天怒人怨,不开放就会自生自灭,不共享就会天下大乱;只有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子,才能走出一条健康之路、富强之路、光明之路。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合目的合规律这“两合”,是因为“合目的”主要解决一个“要”或“要什么”“要得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合规律”主要解决一个“能”或“不能”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怎样建成这个小康社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关系发展全局的头号课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基于这一科学方法论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当其时、恰逢其时,实现了客观决定性与主观能动性、合目的与合规律、“要”与“能”的有机统一。 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最新成果。唯物辩证法是思考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唯物辩证法主张,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对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风险叠加期的当今中国来说,在直面矛盾、解决矛盾中攻坚克难、化解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规律性认识:创新发展针对全球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激烈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针对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与不同区域、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之间的突出矛盾,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双赢;开放发展针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面临深刻变局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与分配不公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产物,凸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基本方法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新最好的发展理念。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典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思考发展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必须坚持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发展规律,解决突出问题,刷新发展理念,实现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治。五大发展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成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典范。 我们党科学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运用 方法论是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是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今天,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给予了明确回答和鲜明示范。 彰显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是围绕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与指导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一个国家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一刻也离不开战略思维。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思维更是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五大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是战略思维在发展问题上的充分彰显: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协调发展强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强调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开放发展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享发展强调满足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国家发展培育最深厚的伟力。“第一”“核心”“总体”“基本”“本质”这一系列关键词,充分展示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特性和全局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战略的科学谋划。 彰显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推陈出新、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潮中,谁能占据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五大发展理念是创新成果、是运用创新思维的范本,不仅把创新放在首位,而且其他四大发展理念都体现创新、贯通创新精神。比如,协调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原则,作出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诸多科学安排;绿色发展理念代表时代发展新潮流,意味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和刷新;开放发展理念着眼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内在要求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理念致力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包含着一系列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域覆盖、逐步均衡的新探索和新要求。创新思维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中,使之相互贯通、相辅相成,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旗帜,必将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彰显全球思维。全球思维要求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社会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世界越来越像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各国已成为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鲜明标注“世界历史”的思域与视域,无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还是共享发展,无不深刻体现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脉动所在,无不体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公约数”;开放发展,则更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必然结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全球治理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炼,又是对全球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既促进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良性互动,又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掌握与运用,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求党员干部掌握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用活用足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内因发生变化,丰富和改造主观世界、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按内在联系、辩证统一的原则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 今天,我们在方法论上如何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内在联系、辩证统一的原则,运用我们党的科学思维方式,做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目标导向着眼未来,问题导向注重当下。目标就是前进方向、就是问题和矛盾解决的预期结果,目标中包含着矛盾解决的路线图、时间表;问题就是疑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中包含着矛盾解决的方案与目标。改革和发展由问题和矛盾倒逼形成,在解决问题和矛盾中向前推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十三五”这个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重要窗口期,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要抓手,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与紧迫感,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各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 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古希腊有个神话,大英雄安泰的双脚只要触地就能吸取巨大能量、永不可战胜,双脚离地则失去力量。这启示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国情和阶段性特征谈发展。在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密相依的新形势下,立足国内与放眼全球决不能彼此割裂、相互分离。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需要我们既以新理念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 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应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同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这需要我们既着眼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应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无论是制定具体规划,还是出台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都应着力补短板、解难题,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 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也是围绕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应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从深入把握“三大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增强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举措,做到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图难其于易,为大其于细。只要我们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五大发展理念就一定能转化为新的发展实践、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实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建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小康社会!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18日 07 版) |
驼铃悠悠传千古,丝路合作谱新篇。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三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外交”贯彻落实“合作共赢”理念的支柱和骨干工程,特别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以来,取得了实实在在进展。 “独行快,众行远”。就“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而言,其绝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必须成为沿线国家的“合唱”。三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先后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并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截止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设、“1号铁路干线”工程顺利推进为标志,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务实推进,已经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并同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前11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5.3%。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就曾强调指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这三年,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确定了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中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越南“两廊一圈”建设对接等战略性成果,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各国共识。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先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曾明确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在“一带一路”项目先行同时,中国就主动拿出真金白银,出资400亿美元设立的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倡导成立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正式开业。再比如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尽皆显示出中国的“大国责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也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站在新的起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沿线国家若能做到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就必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
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开启对沙特、埃及和伊朗的国事访问,必将促进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战略合作,对此中东国家各界充满期待。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卜拉欣·赫伊塔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是共同发展的钥匙,中东国家在“向东看”,对发展与中国的经贸伙伴关系兴趣浓厚。他希望“一带一路”与“向东看”有效对接,使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 赫伊塔尼认为,中国和中东地区经贸互补性较强。海湾地区产油国资源丰富,供需两端的能源合作关系稳定。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能源进口来自中东地区,双方能源战略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沙特与中国合作兴建的延布炼厂成为阿中能源战略合作的延伸。这也体现了阿中合作的新趋势:一方面,阿中传统能源合作稳固有力;另一方面,阿中货物贸易、工程承包等非石油贸易的成果越来越显著。 赫伊塔尼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之相关的装备设备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国家欢迎来自中国的产品和技术。从前,中东国家是欧美公司的“天下”;现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在中东遍地开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和区域内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产生不少共赢的合作方案。近年来,中东国家在‘向东看’,对发展与中国的经贸伙伴关系兴趣浓厚。如今‘向东看’的目光迎上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共同愿望有了新平台。从传统的互补模式到今天的全面开花,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断提升。”赫伊塔尼说。 “以埃及为例,我们正在规划‘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赫伊塔尼说,埃及经历了政治上的动荡,目前局势趋于稳定,但面临的安全挑战依然不小,近期国内旅游因此受到创伤。目前,埃及当局推出新首都工程、新苏伊士运河等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工程建设,暌违3年终于成立的埃及议会正在考虑全面修改投资法,以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习近平主席到访埃及将成为埃中两国合作步入‘快车道’的助推剂,我们期望中国朋友助力埃及人民实现振兴国家的梦想。” 赫伊塔尼说,中东国家虽然距离中国比较遥远,但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亮点。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区域内国家持续动荡,合作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中国一直在中东地区劝和促谈,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受到期待和欢迎,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一贯秉持公正、公平、客观的立场,赢得了阿拉伯人民的信任和赞誉,双方合作得以深入。“在和平与繁荣的道路上,中国与中东国家并肩同行。让我们一起携手,勾画美好的未来。” |
时光流转进入2016年,到了习近平主席首个任期的“新外交”向全国人民交出“中期答卷”的时候了。 我们看到,在习近平领导下,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和调整,从主要立足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转为建设性发挥全球性大国的属性,从国际体系的被动融入者、接受者转为主动建设者和改革者,从以二元对立思维和战略大三角观念运筹大国关系、适应国际环境转为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追求新型国际关系。 这是一个总的背景,我们观察、评价习近平“新外交”必须依循的基本线索。而“合作共赢”是贯穿“新外交”基本线索各个方向和角度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词”,堪称“普遍适用的原则”。它闪现于“新外交”处理与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全球体系运作、倡导国际秩序改革的方方面面,同时充当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两大顶层设计和话语系统的共通主题,因此既是外交途径、外交原则,也是外交理念、外交思想,可以被视为习近平“新外交”的一个最主要的凝聚点、串接点、发力点、创新点。 “合作共赢”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在外交的各个方向上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夯实求同存异、化异为同的基础条件,既以自身发展和自身安全普惠国际社会,又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促进自身发展和安全。 “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不同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是用通俗易懂的亲切话语解释“合作共赢”的。最为精彩的,是2015年3月28日,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演讲中所指出的:“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而习近平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使用了言出于佑任老人的“计当利计天下”典故,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这一用典告诉我们,“合作共赢”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是“兼济天下”古典理念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当今国际政治的适用。 支撑“合作共赢”的终极理念,是“命运共同体”。诚如习近平2012年12月5日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时指出的:“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在那次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推动“合作共赢”的战略出发点和目标意图:“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 中国外交最有力的优秀传承和传统工具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恰恰为“新外交”的“合作共赢”理念提供了思想上的源泉和实践上的指南。2014年6月28日,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了“六个坚持”,其中第四项便是“坚持合作共赢”。他说:“‘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 “合作共赢”的基础是平等。习近平多次指出,离开了平等难以实现合作共赢;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新外交”的一个基础,也是 “合作共赢”理念的道义出发点。这一义利观,不是从个别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义利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弘扬公平正义、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面鲜明旗帜。 在外交中倡导和推进“合作共赢”,归根结底是国内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需要,是国内革发展方略在全球层面的映射和延伸。中国的“十三五”规划首次把国内经济工作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统筹安排,强调要站在“两个市场”高度完善新的发展布局,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习近平2013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强调:“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作者:晓岸) |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7日(记者 万可义 通讯员 陶泓汐 李玲)过去这三年,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张张亮眼成绩单。过去这三年,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成果显现。 改革红利 阳光沐浴 “习近平主席主政三年,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之力度与魄力最大的。”对于涉足财经圈、商业圈、文学圈等多个领域的刘林来说,他深切体会到这三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政治红利、经济红利、文化红利和信息红利。 “首先要说的就是习主席的大力反腐,”刘林开门见山地说道,“说实话,从一开始我也是持观望态度的。”在他看来,当初不少人都在猜测反腐是不是“一阵风”过去就完了。但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反腐持续进行,老虎苍蝇一起打,越打越猛,给了他和他圈子里的朋友们很大的信心,“这份信心源自于对国家公信力的信任。”他补充说。 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刘林认为,反腐一方面将贪官绳之于法,捍卫了法治社会的声誉;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原本想一门心思捞钱的不作为官员,感受到巨大的危机感,把心思都放在为百姓服务的身上。“三年里,我感觉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比以前强了,踢皮球现象少了,不用什么事情都要找后门了。这说明,我们的官场风气进入了良性导向,对于政府的信任感更强了,这可以称之为政治红利。”刘林感慨道。 就在刚刚过去的三年内,刘林在省会城市购买了改善住房,“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三年房价在合理的稳定值范围之内,买房子心里有底了,不会担心被‘忽高忽低’的价格忽悠。”刘林对习近平主席主政这三年来对于房地产和菜篮子等民生工程的价格控制表示满意,“我明显感觉到,目前的房价和中国经济,进入了成熟而稳定的增长期。而菜篮子工程,会让大家感觉到,物价稳定,供给充足,而且生活的质量逐步在提高。” 同样让刘林感到欣喜的,还有“互联网+”带来的极大改变。“作为企业的操盘手,产品除了传统渠道之外,又找到了新的销售路径,而且是直面消费者,更符合大趋势,资金的流转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是经济红利。”他细致地分析道。 作为国内著名实战派营销策划专家、财经作家,刘林目前已经出版了七本财经商战畅销作品,他的微博账号与自媒体订阅号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此对于文艺座谈会邀请网络文学代表出席这一举动格外欣喜,“这是一个文化风向标,说明现在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体系开始接地气了,开始以大众为导向了。”刘林在文学圈的诸多好友,包括不少地方省份的网络作协主席在内,也都表示,是文化革新让自身价值得到更多的体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身为财经作家,刘林的新作品也做出新尝试,在某著名移动文学APP上参赛、传播,而在这之前,传统作家很少有机会尝试使用互联网渠道传播自己的作品。“随着一批优秀网剧在网络和手机端的播出,以及院线电影质量的提升,文化给我带来了新的精神愉悦感受,这是文化红利。”刘林总结说。 在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主席亲自敲击键盘,发出了他的第一条微博。刘林对此异常兴奋,“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坚持净化网络环境之后,将有更多新的科技、人文、艺术、经济领域的新理念通过网络分享给大众。”刘林的自媒体账号收获了诸多粉丝,拿到了原创标识和打赏功能,在刘林看来,这是一种尊重感的获得,“有尊严地活着,有人权地活着,这不仅仅是我个人,也是大众所获得的信息红利。” “阳光普照。中国梦,为时不远!”刘林期待地说道。 挑战带来机遇 创业成就梦想 这三年,对张秋实而言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可谓恰逢其‘时’,恰逢其‘势’。”作为一家企业海外事业部的总监,张秋实认为,“时”在于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势”在于整个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传统行业和传统观念都在面临解构和颠覆。在这个时候提出“创业”“创新”的理念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机遇、顺势而为,“这体现出以习近平主席为领导的党中央的睿智和高瞻远瞩。”
青年创业者在蒲公英国际青年创业驿站中讨论项目进度。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从自身而言,张秋实在过去的三年,也因为时代的巨变完成了个人的蜕变和转型。曾在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公司任职的他,毅然加入创业大潮,在创业公司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总结起来,经历了一个从大公司到创业者再到创业公司高管的转型。”张秋实分析道,环境的改变带给他三个宝贵的人生财富:危机感、非常规思维、坚韧之心。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瞬息万变又充满颠覆的时代,昨天还不可一世的世界500强,可能今天就会然倒塌。反之,曾经默默无闻的创业小公司,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张秋实意味深长地说道,“危机意识让我们警醒,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安全感。” 说到非常规思维,张秋实以诺基亚这个曾经的手机领域巨头为例,诺基亚最后被做电脑出身的苹果击垮。同样,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还在如火如荼打价格战时,微信的诞生让通信方式彻底改变,“正常的对手都不是最可怕的,非常规的闯入者才一鸣惊人。” 当然,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坚韧之心。张秋实也提到,凡是伟大的事情都不容易,都是熬出来的,“我从创业经历中逐渐锻炼了大心脏和大心胸,这是成功创业者所必备的软实力。” 张秋实自我剖析道,习近平主席主政的这三年也是他成长最快的三年,“在变化的时代,弱者惧怕挑战,强者拥抱机遇;弱者畏惧不前,强者锐意创新;弱者知难而退,强者矢志不渝。想做哪种人,你准备好了吗?”张秋实信心满满地总结说。 相比于刘林和张秋实,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国清律师则用他一贯的理性思维,对这三年的改变进行了简要概括与总结:“依法治国基本国策,法学人士大有作为;反腐倡廉建设成果显著,能者居上,任人唯贤而不是唯亲;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老有所医更加简便。” |
2012年11月15日上午,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全会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掌舵中国三年来,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民生领域硕果累累,中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更是一步步迈向世界舞台前沿,大国地位得到进一步上升。可以说,“习式治国”已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会硬着陆”。自2013年以来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今虽GDP数据破7但经济运行总体面依然向好,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都在加快孕育。更何况这种结构更优化、质量更优良的增长带来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已达30%左右,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 政治改革蹄疾步稳。三年来,除强力反腐外中央领导层还先后推出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四风”等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以及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都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再加上司法体制改革有序进行、简政放权持续加速,尽皆满足着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的政治诉求。 外交活动务实高效。自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先后出访19次,行程38万多公里,在地区及全球性大会上投射中国的积极身影。诸如“点穴外交”“高空外交”,庄园会晤、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以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命运共同体”播下一粒粒种子,中国也已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起不同形式伙伴关系。 军改擂响强军战鼓。三年来,全军上下狠抓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徐才厚、谷俊生等一批军中老虎纷纷落马。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格局,如此更将推动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实现军队战斗力整体跃升。 文化发展硕果累累。世界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3年来中央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大刀阔斧,文化产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数据显示,2014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达3.76%。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更是推动着文化发展不断驶上“高速路”。 民生改善再度提速。共筑中国梦既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更需民生持续改善。2012年11月15日,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会上习近平就曾动情地说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更是多次强调民生。事实上,三年来,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民生工作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亿万人民已逐步共享着发展成果。 2013年4月,习近平在就任国家主席之后首次外访前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曾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回首习近平主政这三年,其的确“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一一击破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模式垮台论,彻底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形象,推动着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断从梦想走进现实。 (未来网评论员 杨飞) |
原题:以“为民意识”凝聚磅礴力量 ——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之六 【三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这个国家向前迈进的每一个足迹】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无数普通百姓的心弦。三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这个国家向前迈进的每一个足迹。 这样的路线图,胜过激昂的乐章。从驱车300多公里深入太行山深处,只为看到真贫,到不远千里踏进湘西武陵山区,深入少数民族贫困村访贫问苦,再到在江苏的基层卫生院询问看病方便不方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踏及发达的城市街头,也抵达偏僻的贫困乡村,风雨兼程的足迹、饱含深情的探访,展现出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须臾不忘的人民意识。 “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接地气”的务实行动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阐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论述执政党的建设,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从关系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高度,本届中央领导集体赋予“人民”更重的话语分量,开创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的新实践、新成效、新境界。 贯穿于执政为民的新实践,“人民”是不变的价值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纵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为人民”是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价值底色,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于执政为民的新实践,“人民”是不变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各项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解决世界最难的就业问题,就业人数达到7.7亿;攻坚世界最复杂的扶贫难题,使得全世界每10个人脱贫,就有9个来自中国。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印证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誓言,兑现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承诺。而当时间的钟摆标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目标,本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人民的新期待,“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从户籍改革破冰,到异地高考试水,从推进简政放权,到建立权力清单,日益公平的社会环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融汇于执政为民的新实践,“人民”是不变的动力源泉。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无论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还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三年多来,斩钉截铁的理念宣示,正在转化为掷地有声的实际行动。从改革过程中“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到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强化司法民主功能,从完善协商民主、“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再到开通八项规定曝光台、吸纳民间的反腐力量,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努力,才汇聚成实现梦想的磅礴合力。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在这艘巨轮上,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 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而在时间之轴上,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一个政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轨迹,标注着永不褪色的人民本色,彰显着浩浩荡荡的人民力量。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沿着这条来自历史的轨迹,不断开创执政为民的新实践、新成效、新境界,不断汇聚起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6新年贺词后,有媒体注意到办公桌上新增的一张照片,那是习近平回到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的场景。一张照片,一种牵挂;一份纪念,一种情怀。这是一个政党向人民许下的不变承诺: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
原题: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新要求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讲话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明确提出了管党治党的新要求,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遵循,为管好党、治好党指明了方向。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源于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700多万党员、43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职责;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勇于执纪问责。这样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管党治党的新要求,就是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发展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同样源于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党的建设必须全面从严,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都是责任主体。 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内涵、落实管党治党新要求,关键是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日常管理监督中,敢于较真、注重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重要的是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纪律管住管好全体党员,使党员干部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特别是要增强领导干部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因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使领导干部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不仅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立根固本,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顺应了党心民意。同时也要看到,党内有些同志感到不适应,还有种种错误和糊涂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新要求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的各个方面,我们就一定能够管好党、治好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足够自信”的要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时间总能证明一切,实践自会刷新一切。回望这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言必信,行必果。这3年,决心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是我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见证。 “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有观察家如是表示,说出起初对反腐心存疑虑群众的心声。反腐会不会是一阵风,治标不治本?反腐会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收兵?会不会因为权势阻力而偃旗?……种种疑虑,在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持下烟消云散了。当前,不管从身边的感受还是从调研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党员干部与老百姓都不再有疑虑,不再有人会怀疑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反腐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张目对日、洞若观火的能力。可以说,“四个足够自信”的要求,有其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实现趋势。 数字是反腐成效最好的注脚,也是反腐信心最好的基石。十八大以来,100多只“老虎”落马,20多万只“苍蝇”被处分,超800只“狐狸”归案。大数字后面显现的是清风兴焉,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廉洁从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逐步把权力关进笼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不仅党员干部修身用权有了规矩意识,而且老百姓真确感受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感受到成效才会有信赖,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凝聚起了党心民心,厚植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老百姓的感受最能说明问题。一位景区工作人员这样说道,“2015年观潮节,我一个公务接待任务都没接到,有更多时间做好旅客服务。”一位学者如此说到,“之前在课堂上学生们讨论最多的是反腐取得成效有没有可能,现在则更多是在讨论怎么总结经验、如何来深化反腐成果。”反腐败斗争带来党风政风的改善,更以大气候影响小环境,为社风民风注入更多清风正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也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尽管中央对腐败的形势判断没有变,依然是“严峻复杂”,但是腐败蔓延的趋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腐败滋生的土壤正被层层刨除,只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清爽的未来可以预期,光明的前景信心倍添。 2016年,要继续用反腐成效呼应“四个足够自信”。按照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部署,以反腐不取胜绝不轻言收兵的政治定力,不断深化推进对腐败的标本兼治,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
【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 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下午王岐山书记作报告,今年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规格依然“超高”。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自1993年以来,党的总书记每年都会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话,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重视、一种坚定决心。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有目共睹。周永康、郭伯雄、令计划等“大老虎”纷纷落马,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猜想;15万多人因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被问责,扭转了“法不责众”心态;“天网”行动重拳出击,首次实现了追回人员超过外逃人员数量。这些“新的重大成效”,振奋了党心民心,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电影《老炮儿》中,男主角寄信给中央纪委,折射现实的剧情寄托朴素的民意表达;通过反腐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也让外国不再是“避罪天堂”。这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管党治党的理念也在不断升级。一位专家概括十八大以来的反腐三部曲:以高压反腐(不敢腐)为重心的标本兼治——以建制反腐(不能腐)为重心的标本兼治——以文化反腐(不愿腐)为重心的标本兼治。从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到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加强“裸官”管理等规定,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统一,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把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治党、管权、治吏有了更为可靠的抓手,也让我们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有了足够自信。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反腐败斗争,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容低估。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方面,腐败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作风专横于一身,反腐败斗争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入手、综合施治;另一方面,“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诸如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等错误论调,提醒我们反腐败作为一场价值观较量,还需要不断正本清源。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换句话说,反腐败,没有歇口气一说,也不设指标名额,“有多少就处理多少”。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 “打铁还需自身硬”。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这样的庄严承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设坚强有力的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审视反腐倡廉,就能够明白:为何八项规定会成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人民、向历史递上的一张“名片”,为何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为何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被排在首要位置。 从这个角度,兑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就要坚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有人说,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花与其体重一样重的黄金,事实上,培养一名领导干部的成本更是不低。无数案例表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就是要扭转“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局面,避免“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现象,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爱护,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担负起主体责任,不能对干部平时放任自流、出事后撂挑子给纪委;这也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让纪律成为自己的尺子底线,不能等到出事才想起党的纪律。 从这个角度,兑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就要不断延伸反腐倡廉的触角。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基层干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因此,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和“治”都包含监督,这个监督是全党的任务,也包括党内所有成员。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80%,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党员比例超过95%,因此,监督国家公务员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是党内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个角度,兑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就要把法规的权威树起来。任何一项党内法规,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彰显价值。反之,如果法规成了“稻草人”,比没有危害更大。比如,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施行以来究竟“下”了多少?再比如,干部“不作为”,到底是哪些干部不作为?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认真落实法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严格执行党内法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这才是守土有责的体现,才是经受住考验的干部,也才能真正赢得上级的信任。 “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管党治党的目标。以激浊扬清实现山清水秀,其中的深意,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细细体味。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宣示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坚定信心和勇气。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号不断得到释放,行动不断收获战果。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明确指出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告诫“全党必须警醒起来”。2013年6月底,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总书记明确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八点新认识: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2015年,总书记立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我们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清晰而具体,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是“治”的基础,它既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从严”,是贯穿“治”的主线,不仅对广大党员的教育从严、标准从严、制度从严,而且执纪从严、惩治从严,苍蝇老虎一起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进行了新探索、形成了新认识、提出了新创见。 去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广大党员务必明确,两项法规的颁布实施是在党长期执政和依法治国条件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实现依规依纪治党,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两项法规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准则》重在立德,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条例》重在立规,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也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的召开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各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就要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始终忠诚于党,始终牢记政治责任;就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尤其要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 |
“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号召全党要增强四个“反腐自信”,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这四个“反腐自信”,既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态势的生动描述,又是对这一态势的深刻把握。继续这一态势,顺应这一大势,是党心所指,更是民心所向。 回望十八大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强力正风反腐,一大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受到查处,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所指出的:“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 从目前正风反腐的大气候来看,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在反腐败斗争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形成这样的大气候、好态势相当不易。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决心坚定、措施有力。从根本上说,坚定了这个自信,我们党就会更有力量。只要上下一心,全党同心,就没有什么阻力能阻挡党前进的脚步,就没有什么因素能削弱党自我净化的决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评价,来源于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源于反腐败斗争带来的强大正能量,来源于反腐败斗争所展示的光明前景。把反腐败斗争的成绩、正能量、光明前景继续下去,把自信保持下去,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支持拥护党,党的执政根基就会更加稳固。可以说,坚定四个“反腐自信”,人民就会更加信任党,党就会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党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没有休止符,这就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惟有尊崇党章,把作风建设抓到底,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致力于净化政治生态;惟有抓住“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全面”这个基础,“严”这个关键,“治”这个要害,党才能更加坚强有力,始终取信于民,以一个敢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屹立于世界政党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