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酒店遇袭

4月5日凌晨,一名微博ID为“弯弯2016”的网友爆料,称自己4月3日晚在如家旗下的北京望京和颐酒店入住时,在走廊遭遇陌生男子袭击,整个过程大约3分半钟,围观的安保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没有相救。短短两天,事件经由网络舆情发酵,急速演变为一桩公共事件,刷屏社交媒体。

 资  讯 

59起招嫖刑案,酒店业必须反思

即时 | 2016-04-14 11:04

【通过会客登记不仅可以发现、排查明显的可疑人员,而且也可以给予不法分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震慑】

隐藏在酒店的“招嫖江湖”早已存在。记者从全国11个省市法院搜集到59件涉如家酒店品牌的招嫖刑案,经统计发现,因发招嫖广告抢地盘引发的血案屡见不鲜。在这些案件中,有的招嫖团伙误以为“同行抢生意”而将刚刚住店的男客人砍伤多处,有的团伙为抢地盘而持砍刀、斧头将竞争者手掌、甚至双脚砍断(4月12日《法制晚报》)。

北京和颐酒店内女子遭袭事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经警方调查初步认定该事件起因于招嫖广告,再度将涉案酒店及其所属如家酒店集团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获取的司法数据更显示,仅仅因招嫖所引发的刑事案件涉及如家酒店的就有59起。

考虑到司法判决全面公开只是近年来才进行的事情,记者所能掌握数据有限,存在管理漏洞的酒店显然不止如家一家,并不只有招嫖纠纷才能引发涉酒店刑事案件。相关数据不仅要引起如家集团的深刻反思,而且更要给整个酒店业,乃至全社会敲响警钟。

人们一般认为旅馆酒店只是服务行业,少有人认识到旅馆酒店这一场所的极端特殊性。事实上,旅馆酒店一方面是公共场所,形形色色的人在此“打尖住店”,来来往往;另一方面,相对于车站等公共场所,旅馆酒店又具有私密性,这既表现为住客的人身财产被置于其中,与外界安保设施相对隔离,也表现为客房内所发生的事情容易脱离法律的监管。

这就使得旅馆酒店成为了违法犯罪的高发场所,不仅存在卖淫嫖娼等相关违法犯罪,还可能成为吸毒、拐卖妇女儿童、强奸、盗窃、故意伤害乃至杀人的违法犯罪地点。可以说,酒店业管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酒店工作人员不只是服务业人员,也是公共安全的责任员,从某个角度说,更承担着社会治理的职责。

实际上,在现行规定上,酒店相关责任就有所体现,《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以及不少地方制定的相关法规都规定了旅馆业的安保与管理责任。就管理责任而言,旅馆酒店有两项最基本的制度,旅客验证登记制度与会客登记制度。前者要求旅馆酒店对所有入住者进行身份登记,而后者则要求对所有进入人员进行登记。

遗憾的是,目前各旅馆只对前者进行了严格落实,后者却形同虚设。据笔者观察,这其中还存在着吊诡现象。笔者外地亲属经常来京,根据笔者出入于不同旅馆探望亲属的经历,一些小旅馆反而能落实会客登记制度,每当笔者进出都百般询问,而一些稍微上档次的酒店反而可以自由进出,毫无障碍。这或许在于小旅馆往往是个体经营,管理者反而更容易意识到自身的直接责任,而酒店则一般是员工管理,即便出事,员工也并不直接承担责任,就容易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懈怠心理。

事实上,通过会客登记不仅可以发现、排查明显的可疑人员,而且也可以给予不法分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震慑,让他们感受到即便到了相对私密的客房,也没有脱离社会监管,此外,在违法犯罪发生时,根据会客登记还能更快锁定嫌疑人,为警方及时破案提供帮助。诚然,会客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将给酒店和住客带来一些不便,但不得不说,相对于公共安全而言,“不便”是我们必须付出的成本。

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会客登记全面落实,不少潜在的治安案件将得以避免。而这不能仅仅依靠旅馆酒店的自觉,还需要执法机关积极作为,对于不遵守法定要求的从业人员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法律法规缺位的地方则应及时立法,堵住制度漏洞。

如家“不如家”,如何获得住酒店的安全感

即时 | 2016-04-07 17:43

如家酒店五四路温泉店监控放在收银台旁

昨日,记者在福州多家如家酒店走访,发现福州的如家酒店在出入人员核查和巡视检查等方面,仍然有薄弱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多家如家酒店在白天都没有保安,只有在晚上才有;二是监控白天没有专人值守;三是部分如家酒店的电梯没有梯控。(4月7日《海峡都市报》) 

如家“不如家”戳中行业门槛隐忧

刘建国

不可否认,如家酒店声明进行整改,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但是,假如只是依赖于“一阵风”式的整改活动,恐怕类似的乱象还会重演,而对于旅客来说,如家只能更加“不如家”。从法律层面判断,旅客入驻如家酒店,表明双方之间形成合同,保障旅客安全也是酒店基本的义务和责任。不过,依赖于合同法的调整,具有笼统性和原则性,具体的安保手段如何落实、如何到位,则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落地。

其实,酒店行业应该遵循严格的安保标准,以保障旅客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为根本。遗憾的是,现实中酒店行业门槛非常低,虽然在消防、餐饮等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标准,但在安保层面却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而且,在安保层面,相应的监管部门缺乏执法标准和权限,只要没有造成重大的危害性后果,很难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如家“不如家”,暴露出了当前酒店行业门槛过低的隐忧,从而导致了乱象的出现。假如,对酒店行业提高安保门槛,对于安保不力的酒店进行剔除,必然可以倒逼酒店自律意识的提升,从而改进安保措施和方式。如此之下,旅客也可以免除人身安全后顾之忧,也有利于酒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详细]

我们住酒店的安全感该如何获得

谢晓刚

纵观有关此事件的社会舆论,无不是将矛头都指向了酒店和警方。毕竟事发地在酒店,而关乎的也是社会治安,涉事酒店和警方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回过头来细细思索,当一个偶发安全事件出现后,舆论的矛头一边倒式地指向涉事方和执法部门,恰恰凸显的是大众社会安全感的缺失。这一问题的出现,却并非仅仅依靠酒店加强防卫就可以解决的。

安全感靠什么?当然要靠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和能力,更容易被侵害。但仅靠自身当然不行,还要靠相关机构,如酒店、学校、医院等机构都要有安全防护职责;除此之外,还需要安全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大众有互助意识,这种互助意识来源于“路见不平一声吼”,更来源于对他人安危的挂念。

只有当社会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上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程度,才有可能摆脱“事后诸葛亮”的怪圈,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诸如女房客被陌生男子强行拖拽事件发生的几率。 [详细]

酒店业被色情业猖獗寄生,监管缺位或纵容!

即时 | 2016-04-11 10:11

“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涉事酒店公开道歉、直接涉案人员被警方抓获,事件来龙去脉大白于天下。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快捷酒店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在综合治理领域存在不少“欠账”,相关各方应该认真反思,审慎面对, 绝不能让酒店行业被色情业肆无忌惮地寄生。

根据警方通报,和颐酒店涉案人员是在发放招嫖卡时,误将女当事人当做“同行”。表面上看,是酒店安保管理长期不到位引发的“爆点”,实则是社会综合治理领域的矛盾多重叠加导致。

首先,酒店管理者安全意识缺位为事件发生埋下重大隐患。一些酒店为了压缩成本赚取利益,在安全成本上斤斤计较,对色情业寄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是部分星级酒店,安全管理制度也执行不到位,人员招聘和培训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漏洞。部分酒店管理者责任心不强,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与操守都无从谈起。公众长期诟病的色情小卡片专挑单身住客“精准营销”、夜间骚扰电话等,都与相关酒店管理松懈脱不开关系。

此外,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违规乃至违法行为的发生。酒店作为特殊行业,人员流动量大,如果监管不能做到位、做细致,就很容易滋生卖淫嫖娼等不法行为。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涉案人员发放招嫖卡,为何一直未被发现?是否存在相关产业链?是否存在渎职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调查。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短时间内成为焦点,充分说明群众对酒店行业的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酒店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应更加重视综合、配套的监管和和社会环境治理。面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各方应勇于承担责任,反思工作疏漏,及时弥补不足,敢于打破既有潜规则,尽快形成有效的酒店环境综合治理净化体系。同时,发挥群众举报的力量,合力为公众提供安全、放心、干净的酒店环境。(新华社记者闫祥岭 潘 强)

对“炒作论”,既不轻信亦不放弃

即时 | 2016-04-11 08:48

【如果因为一句“炒作”,就放弃监督,那你就上当了。“炒作说”的要害,就是瓦解人心,瓦解有价值的努力。】

和颐酒店袭女案的事主被抓住,身份也基本查清,这当口,和颐刘姓经理对着摄像机说被袭女子弯弯“炒作”的视频被放到网上热传,两相对照,打脸的效果十分明显——刘经理被炒热了,但已经没法说人家炒作了,因为他自己被如家集团“严肃处理”了。

为什么事发当时的采访隔了多日放到网上还会被热传?出于愤怒的心情,让刘经理出出洋相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恐怕主要还是人们对公共场合中人身安全的担心所致。

不过还是要替刘经理说句公道话。昨天,如家集团发布公告说,刘经理说被袭女性炒作是“个人行为”,并称已经将他“严肃处理”。应对、处置企业公关危机是经营者、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刘经理不是在私下场合,而是对着电视台的摄像机,即对公众宣称被袭者“炒作”,判断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不能撇开这些要素。据弯弯当初所发微博披露,酒店方曾经提出交换条件,要她删除微博,弯弯没有答应。这也是酒店方的危机公关,只是这种公关手段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危机程度。如果公关成功,这是个人行为呢还是职务行为?行为人在如家集团在内部会得到奖励呢还是像如今引起公愤后被“严肃处理”?

刘经理对着电视镜头表态,人证物证俱在,无法否认,只能以除名与之切割。但这种做法,对外并不能获得公众的原谅,不是成功的公关手段,对内可能导致人心不稳。如果是“周瑜打黄盖”,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危机。面对“炒作论”,在不轻信网络舆论的前提下,人们更需保持理性冷静的监督。

和颐袭女案发生不久,网上也有来源不明的“炒作论”,这让很多人无所适从:不相信吧,万一被人利用呢?相信吧,冤枉了弯弯心里也过不去。这种两难心理,看似尴尬。但是,这些网友一点也不用觉得自己很难堪,相反,觉得两难,是因为你善良!信息不完整,不是普通网友的过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有点耐心,睁大眼睛,保持静观和理性;不轻易下结论,但可以根据事态的进展提出疑问,逼问真相。这个“静观”绝不是消极的,保持静观,就是不放弃监督,公共事件,关乎公共安全;公众监督,天经地义。如果因为一句“炒作”,就放弃监督,那你就上当了。“炒作说”的要害,就是瓦解人心,瓦解有价值的努力。大家放弃监督,散了,真相也就没有了,刘经理们就笑了。

女子酒店遇袭,别被网络营销“情感绑架”

即时 | 2016-04-08 09:27

这两天,网上刷屏最多的是“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女子住酒店遇袭,店方安保反应的迟滞,看客的视若无睹,足以让人揪心。每个人都有关注自身安全的权利,漠视他人今日的不幸,自己的明天就可能遭遇孤立无援。

人们第一时间感到义愤填膺很正常。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身安全与公共安全,必须得到应有的保证。但人们也应该意识到,网络时代,各种营销账号的兴起,往往将水搅浑,混淆了事情本身的焦点。在事件的真相尚未显现之时,就有无数营销号,揪住每一个细枝末节进行解读,一次次让人们的情绪表达,成了“浪费表情”。

你刚痛恨过,结果他是无辜的;你刚点赞过,谁知他是有错的。不明真相下的愤怒谴责,或者同情怜惜,都在真相大白后,造成正义感的白白消耗,很是可惜。于是,每一次新闻事件出现时,大家都担心反转,怀疑这是不是炒作。人们的警惕性提高了是好事,但也让人感到悲哀,即泛滥的网络营销在无形中消解了我们应有的正义感。

每一次热点事件出现,都有不少自媒体为增强关注度、曝光度,借机进行营销推广。朋友圈里,我们常被这样的文章“袭击”。诸如——“是中国人你就转,某某某速看!深度好文,不转不行,一定要分享。”种种一惊一乍,从情感上、道义上施加无形的压力,你不转发似乎就是无知或没有良心爱心。尤其在中老人的朋友圈里,大量类似的垃圾文章“被迫”大量转发,形成推波助澜之势。有的甚至是在传播谣言,但也在营销号的情感“绑架”下,被动扩散传播。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网上就不乏此类借机捆绑营销的,什么酒店防狼绝招(喊救命不如喊救火,抢围观人的手机或包),还有各种真相猜测(被错认为性工作者),剧情反转预测,同行相黑的阴谋论也悄然出笼。这些文章,在警方调查清楚真相之前,虽然博得众多转发,消耗了不少流量,却容易让事件偏离应有的聚焦方向。

记得不久前,某北大学生将自己的母亲杀害。新闻曝光后,有人采访一位资深媒体人士,他表示,“对此没法评论,很简单,嫌犯还没归案,真相都不清楚,如何评论?任何反思教育失败之类,大而化之的评论,是不负责的,也是盲目可笑的。”

无论是“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还是其他热点事件,莫不如此,我们不要被营销账号煽起的情绪所左右,不妨冷静分析,把目光投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这种冷静不是要放弃舆论对真相的倒逼与推动,只是不能追错了重点。我们的正义感,我们的声援或声讨,不要被营销账号牵着走,我们的情绪,也别轻易被网络推手所劫持、消解、利用。在众声喧哗的纷扰中,保持理性的关注,表达理性的声音。 

酒店保障住客安全不是“选择项”

即时 | 2016-04-08 09:26

一女子在北京望京798如家和颐酒店遭陌生男子袭击,酒店无安保人员制止,此事披露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家和颐日前召开发布会向遇袭当事人道歉,承认存在安保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保障住客安全,是酒店应尽的义务,无论从法律规定、契约关系上讲,还是从商家信誉及自身发展上讲,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当事酒店应吸取深刻教训,加快填堵安保管理漏洞。

作为人员复杂、人流较大的服务场所,服务提供者更要注意维护正常秩序,防范犯罪事件发生,保障客人安全,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在如家和颐酒店里,男子伤害女子数分钟都没有安保人员出面,可以说是企业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的必然结果。

这些年来,旅游业的兴盛给酒店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伴随着酒店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不少酒店的各类问题也不时被媒体报道出来,暴露出酒店服务业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安全管理的现象,值得关注。

安保是服务质量的硬指标,女子酒店遇袭给酒店敲响了警钟,也为整个服务业发出警醒。希望商家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负起应尽的职责,加快堵住管理漏洞。同时,加强从业者服务理念的教育,对相关人员开展安全保卫培训,打牢服务基础,给顾客更多的安全感,以此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住酒店的安全感该如何获得

即时 | 2016-04-07 16:45

如家酒店五四路温泉店监控放在收银台旁

昨日,记者在福州多家如家酒店走访,发现福州的如家酒店在出入人员核查和巡视检查等方面,仍然有薄弱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多家如家酒店在白天都没有保安,只有在晚上才有;二是监控白天没有专人值守;三是部分如家酒店的电梯没有梯控。(4月7日《海峡都市报》)

毫无疑问,北京望京和颐酒店女房客被陌生男子强行拖拽事件,引爆了民众对于住宾馆该如何获得安全感的话题。

纵观有关此事件的社会舆论,无不是将矛头都指向了酒店和警方。毕竟事发地在酒店,而关乎的也是社会治安,涉事酒店和警方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酒店安保措施再强些,工作人员责任心再多一些,或许发生在酒店的边边角角问题也就会少些,当地治安力度再大些,一些毛贼的觊觎之心也会有所收敛。

但回过头来细细思索,当一个偶发安全事件出现后,舆论的矛头一边倒式地指向涉事方和执法部门,恰恰凸显的是大众社会安全感的缺失。这一问题的出现,却并非仅仅依靠酒店加强防卫就可以解决的。

安全感靠什么?当然要靠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和能力,更容易被侵害。但仅靠自身当然不行,还要靠相关机构,如酒店、学校、医院等机构都要有安全防护职责;除此之外,还需要安全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大众有互助意识,这种互助意识来源于“路见不平一声吼”,更来源于对他人安危的挂念。

目前来看,无论是网络还是报媒对此事件的讨论很多,纷纷将矛头和责任完全归罪于酒店安保薄弱。如果我们仅将目光聚焦于此,将讨论停留在这个话题上,那显然不够。

事实上,大众社会安全感的缺失更主要来源于公共安全意识的匮乏。具体表现在对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行为的熟视无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众既是恶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制造者。只有当社会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上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程度,才有可能摆脱“事后诸葛亮”的怪圈,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诸如女房客被陌生男子强行拖拽事件发生的几率。

保护人身安全必须对暴力零容忍

即时 | 2016-04-07 16:24

4月5日,一则题为“女生深夜遭遇劫持”的帖子引发广泛关注,作者“弯弯”称自己于4月3日晚在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遭遇陌生男子强行拖拽,险遭劫持。

网友的关注和愤怒不难理解,据“弯弯”回忆,陌生男子施暴时,酒店服务人员未予以有效制止,幸而求助一名女房客,她才脱离险境。在事件发生后,酒店的回应拖沓且缺乏诚意,警方的调查也尚未有结论,一时令她陷入“求助无门”的境地。但事件能够受到如此高频度的关注,除了酒店方的表现外,“女性在公共场所遭遇暴力”这一现象才是引爆舆论的关键点。我国刑法等法律严厉打击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反家暴法》也于今年正式施行。可是,社会上仍然充斥着一些暴力行为,女性往往也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网友同情并支持遇袭女生,实是因为他们感受到暴力带来的恐惧。

对于女性遭暴力袭击,有人将其归咎于法律的不完善,也有人将其归咎于公共空间管理者的失职,还有人将其归咎于旁观者的冷漠。虽然上述三点同暴力的最终发生都存在或多或少关联,不过都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法律手段毕竟是事后救济,如同事件中的女生,在第一时间报警就已做出最正确选择。管理者的失职,同样不是暴力频发的直接原因。对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都严加设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现实。国人的看客心理常遭诟病,但随便给公众贴上看客标签也不严谨,也着实冤枉了不少好人。绝大多数国人都不冷漠,相反,他们乐于助人,这从女房客的反应以及事后大家的义愤填膺就可见一斑。

对女性、儿童和老人实施暴力,每一个正常人都不能容忍。问题是实际案例中,施暴者往往公然宣称“这是我的私事”,或引导旁观者作此联想。对牵涉他人隐私的事情,我们不干涉,会不会变相纵容暴力?网上曾有这样一段视频:一名男子抱起一个反复挣扎的孩子,男子用蛮力控制孩子并将其带走,最终证实这名男子是人贩子。在人群中,你若目睹这一切,或许会为孩子的痛苦感到心疼。可心疼归心疼,你总会犹豫:“这是不是老子教训儿子呢?”国人并非看客和天性冷漠,只是对于私人空间更加敏感和尊重,对于伦理道德行为抱有更多的保留和迁就。遇袭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推出一系列安全贴士,诸如“女生晚上不要独自出门”“随身携带辣椒水”等。但这些只是消极防御之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

要消除暴力行为,必须秉承零容忍的态度。在暴力面前,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即便是牵涉他人隐私。因为人身安全至上。

女生酒店遇袭,先听警方怎么说

即时 | 2016-04-07 16:22

我们不妨等一等警方的结论,不要忙着先给案子定性并发泄情绪,万一又被人调戏了呢】

网上总有一些新闻让人猝不及防,突然之间就热得发烫。比如入住高级酒店的女生遭陌生男子拖拽事件。

从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士弯弯(化名)称,4月3日其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在其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陌生男子逃走。4月6日上午11时,警方发布微博称:“警方正在彻查,请您继续关注。”

事件发生以后,网友们众说纷纭,大多数人把矛头指向了酒店管理不到位,还有人指责酒店服务员和围观者冷漠。对此,这里想唱唱反调,不为别的,只为了提供另一种思考的角度,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首先,关于酒店的管理。和颐酒店是如家旗下的一款高端酒店,主要针对一部分高端消费人群,那么酒店的管理应该很严格,酒店的电梯都是需要刷房卡才能乘坐的。但我以为,这种管理方式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且不说如果有人想混入酒店,完全可以跟随有房卡的客人进入电梯,即便不跟随客人,也可以走消防通道上楼。因为根据有关管理规定,消防通道是不能锁住的。所以,所谓的刷卡乘梯,与其说是为了安全,不如说是为了带来某种“高端”的体验。

事实上,酒店无论多么高大上,它从本质上除了为客人提供房间以外,就是一个公共空间,酒店的大堂、内设的餐厅以及卫生间都是对外开放的,不可能实行封闭式管理。所以,一些人批评酒店让陌生人进入的言论是不合理的。

其次,关于服务员和围观者冷漠见死不救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就在此事发生的前一天,有人制作了一个测验视频发到网上,测验的内容是,在公共场所将一个孩子劫持走,看是否有人会出手相助。结果是百分之百没人管,所以视频制作者以此认定人们是冷漠的。

然而,这种随意的测验相当不科学,也不专业。在公共场所一个男子突然冲出来把一个孩子抱走,给人的感觉很做作,像两个人在闹着玩,如果有人会管那才奇怪了呢。在和颐酒店发生的事情也很奇怪,一个男子突发奇想,想把一个陌生的成年女子从客人众多、人来人往的酒店拽走,这个举动完全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所以,警方初步判断这是一个醉酒者的行为。

虽然受害人说自己坚决反抗,并且呼喊求救。但从录像看,人们还是不好判断两个人的关系,有点像情侣之间的冲突。仔细看其中有一段视频显示,那个男子一只手在打电话,一只手拉着受害人。正常的情况下,男女体力相差再悬殊,一个男子想要单手控制住一个全力挣扎的成年女子也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那名酒店服务员虽然看不清状况,但还是始终留在了现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女子是否可能有机会摆脱那名男子呢?

人们是否冷漠、是否不愿出手救人,与事件发生时的地点、具体情况有直接的关系。在一个阴暗且人迹罕至的场所,一个女子呼救,人们第一反应是她有危险。但是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人们本能地会认为这个女子的危险程度不高,人们也就有时间思考和等待别人先出手,然后自己再去帮忙,毕竟谁都不想闹乌龙。所以,不能就此说人们冷漠,只能说人们无法判断。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那名逃跑的男子还没有被抓到,但我以为那是早晚的事,北京是一个监控全覆盖的城市,一个人想隐身没那么容易,而且这一案件受到媒体如此高度的关注,北京警方哪有不全力破案之理。为此,我们不妨等一等警方的结论,不要忙着先给案子定性并发泄情绪,万一又被人调戏了呢?

一个女子在北京一家高档酒店莫名其妙地遇袭,且毫发无损,这样一起看似不可思议的案子却在媒体上炒得火热,大有成为京城第一重案的架式,这事怎么都让人有点想不通。

于是有网友认为这是一次商业炒作行为。如果真是如此,那这次炒作的麻烦就大了。商业炒作不能总拿法律开玩笑,更不能随意制造社会恐慌,只怕这种恶意炒作最后会害人害己。

换了你,也只旁观女孩被拖拽吗?

即时 | 2016-04-07 16:17

网友“弯弯_2016”连发多条微博,讲述自己4月3日在北京一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引发网友关注。其间,保洁人员认为是小两口吵架,一直在旁边看着,没有果断制止;一个女住客也没敢贸然相救,直到女孩被往楼梯间里拉,才出手拉了一把。女孩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陌生男子逃走。(见4月6日新华网)

无论是酒店说的骚扰事件,还是女孩认为的强奸未遂,所幸没有造成更坏的后果。这起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它就发生在酒店的摄像头之下,大声呼救却没有人及时伸出援手:保洁员一直站在旁边,中间还过去几个住店客人,最后施救的女住客也是站了很久才拉了一把。

不难想象,人性冷漠的道德谴责已成为事件中的核心声音,我很担心那个保洁员会成为事件的替罪羊。事实上,如果没有他在旁边一直跟着,事情的结果也许会糟糕很多。他一直跟着,说明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管;他没有“强烈地制止”,说明他对事情有误判,以为只是情侣间闹别扭,作为“外人”不好过度干预。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确有那种人,你好心好意去管,结果却落了个“关你屁事”。

对保洁员而言,他接受的培训是“顾客是上帝”,在没有完全搞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他不敢贸然行动也可以理解;几个住客只是看了一眼就走过,施救的女住客也站了半天才出手,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有个“旁观者效应”: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导致受害者得不到及时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责任扩散和多元无知。前者是说,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不仅帮助受害者的责任感会扩散,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会扩散;后者说的是,每一个不明真相的人都通过其他不明真相的人来判断情况,结果依然是大家都不明真相。

该事件中,保洁员和女住客没有及时施救,责任扩散与多元无知都有体现,看上去的“冷漠”,更多是旁观者效应的显现。或许出于恐惧,事件中的女孩没能在第一时间明确告诉保洁员发生了什么,没能及时消除保洁员以为他们是情侣的误解。

所以,如果你不幸沦为突发事件的受害者,不仅要大声呼救,更要知道有个旁观者效应,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来帮助你,明确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以及他可以做什么;如果你恰巧是旁观者,除了一直跟随,更要主动问清情况,不要被自我判断给限制,克服想象中“如果搞砸了”的焦虑;同时要明白,别人的无动于衷不是你无动于衷的参照标准,你要思考的问题是:假若现场只有我一人,我会怎么做?对,快去救人。

“和颐酒店”事件再次拷问人性与管理

即时 | 2016-04-07 10:04

从4月3日晚弯弯遭遇袭击,到今天事情已经过去了差不多整整四天。

4月6日下午,和颐酒店回应了女子遭袭事件,表示酒店存在“安保管理、顾客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对遇袭女生道歉,酒店将进行整改,并追究酒店管理人员责任。

这种道歉与其说是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反省,倒不如说舆论倒逼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这件事没有发酵到人尽皆知的地步,如果没有无数网友义愤填膺的指责,谁会站出来为这个女子讨回公道?此前他们不是还无耻的要求给钱删帖,息事宁人。

此次事件再次绷紧民众的神经,在网络上引起的轩然大波毫无悬念的盖过了去年青岛大虾事件,一个坑钱,一个要命,这是事关生存的大事。

网上很多评论都在指责冷漠与围观,俨然一副道德模范的样子在网络上进行道德审判。如果身处该事件本身之中,我们会不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这是个大大的问号?指责别人容易,正视自己太难。你如何说服自己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去管别人的“闲事”,再者冷漠与围观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就像老人跌倒在街头无人敢扶,不是他们没有道德感不去扶,而是碰瓷的太多了,伸张正义所付出的代价超出了承受着能承受的范围。

当然,有人会说,难道这样就不去做吗?

当然要去做,只不过人们会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在不伤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去做。但这必然会导致整个救助滞后,最后可能失去救助的意义。

我们可以义正言辞的在网上对围观者横加指责,因为我们本身处在不承担责任的境遇里,没有任何利益损失。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道德模范,也从来不缺奋不顾身的勇士,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如果能够让全民参与其中,还需要制度的保障。

“和颐酒店”事件或是建立保障最好的契机,每个完整的家庭都会有女人,不论是旅游还是出差住酒店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这件事刺痛的是数以亿计的家庭,他们在恐慌的背后也会反思,如果自己在遇到类似求助事件成为路人甲,那么他如何要求在自己遭遇这种不幸时别人能够施以援手。

只有民众不断的反思自己,并结合有效的保障制度,才能让类似的冷漠与围观越来于少,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而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酒店管理问题更需相关部门警惕。有网友暴露出此次事件可能涉黄,且有性交易黑幕。无风不起浪,相关部门应该秉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进行彻底的检查。

住过酒店的人都知道,如果是一个人或者两个男人住宿,门口往往会出现很多涉黄卡片,以及房间内打来征询性交易服务的电话。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向酒店方询问。倘若有耿直的汉子指责酒店方,也往往也会碰一鼻子灰。因为每个人的遭遇都是个例,无法有效的形成一种群体性诉求,自然不能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

弯弯的遭遇会在很大程度上揭开这隐藏的内幕,而“和颐酒店”所暴露出的问题,可能在很多酒店作为一种安全隐患潜伏存在。缺的就是一件导火索,将问题暴露在民众面前。

但是,相关监管部门和酒店不该未雨绸缪吗?在自身获利的同时还是要把顾客的生命放在重要位置,做生意就是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尤其是服务行业。

四天的时间,依然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果,猜疑和指责仍在继续。相关部门或许正在安稳睡大觉,但亿万个家庭的担心可能会使他们从梦中惊醒。

女子酒店遇袭事件的旁观者效应

即时 | 2016-04-07 08:19

网友“弯弯_2016”连发多条微博讲述自己4月3日在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引发网友关注。其间,保洁人员认为是小两口吵架,一直在旁边看着,没有强烈制止。一个路过的女住客,感觉不对劲,一直站在边上,也没敢贸然相救,直到女子被往楼梯间里拉,才出手拉了一把。女子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陌生男子逃走。(相关报道见A6版)

匪夷所思的人,匪夷所思的事,或许还可以说,匪夷所思的酒店。女子的遭遇让人同情,在一家高端酒店里居然出现这种事情,让人对酒店的安全管理深感忧虑。无论是酒店说的骚扰事件,还是女子认为的强奸未遂,所幸没有造成更坏的后果;这起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它就发生在酒店的摄像头之下,女子大声呼救却没有人及时伸出援手:保洁员一直站在旁边,中间还过去几个住店客人,最后施救的女住客也是站了很久才拉了女子一把。

不难想象,人性冷漠的道德谴责已成主流声音,我很担心那个保洁员会成为事件的替罪羊。事实上,如果没有他在旁边一直跟着,事情的结果也许会糟糕很多。他一直跟着,说明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管;他没有“强烈地制止”,说明他对事情有误判,以为只是情侣间闹别扭,他作为“外人”不好过度干预。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碰到穿着匹配、年龄相仿的男女,看到他们在公共场合闹腾,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会将他们看做情侣;而且,确有那种人,你好心好意去管,结果却落了个“关你屁事”。

对酒店保洁员而言,他接受的是顾客是上帝的培训,在没有完全搞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他是不敢贸然怎么样的;毕竟,像这种在酒店公共场所公然拖拽陌生女子的奇葩渣男,生活中实在是太少见了,违背了保洁员和我们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的常识判断。之所以几个住客只是看了一眼就走过,之所以最后施救的女住客也是站了半天才出手,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旁观者效应”: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责任扩散和多元无知。责任扩散的意思是说,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不仅帮助受害者的责任感会扩散,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会扩散。多元无知说的是,每一个不明真相的人都通过其他不明真相的人来判断情况,结果依然是大家都不明真相。

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中,保洁员和女住客没有及时施救,责任扩散与多元无知都有体现,看上去的“冷漠”,只不过是旁观者效应的显现。或许出于恐惧,事件中的女子没能在第一时间明确告诉保洁员发生了什么,也没有明确告诉保洁员可以做些什么,没能及时消除保洁员误以为他们是情侣的误解。所以,如果你不幸沦为突发事件的受害者,你不仅要大声呼救,更要知道有个旁观者效应,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来帮助你,明确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以及他可以做什么。

如果你是事件中的保洁员,除了一直跟随,更要主动问清情况,不要被自我判断给限制,克服想象中“如果搞砸了”的焦虑,这世界奇葩很多,你遇到的也许正是其中一个。如果你是事件中围观的住客,你要知道多元无知的概念(别人很可能是不明真相的),你要知道责任扩散的效应(别人无动于衷不是你无动于衷的参照标准),你要思考的问题是:假若现场只有我一人,我会怎么做?对,快去救她。

女子酒店遇袭,莫让真相迷失在猜忌中

即时 | 2016-04-07 07:52

【我们不想再看到什么剧情反转,但即便存在再多的所谓阴谋与炒作,我们也希望公共舆论监督的精力不被浪费,权威的法律调查机制不被误导,完整而合乎逻辑的真相不会迷失。】

4月5日凌晨,一名微博ID为“弯弯2016”的网友爆料,称自己4月3日晚在如家旗下的北京望京和颐酒店入住时,在走廊遭遇陌生男子袭击,整个过程大约3分半钟,围观的安保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没有相救。短短两天,事件经由网络舆情发酵,急速演变为一桩公共事件,刷屏社交媒体。

一般而言,消费者在酒店内遭袭击,虽然有些意外,但不至于变成如此备受瞩目的社会焦点,多由酒店与受害人私了,或走法定程序由公安机关调查处理即可。可是,这一案件已进入公安机关的调查环节,却仍掀起舆情巨浪,不仅令人匪夷所思,案件本身的真相也越发云里雾里。网络上的调查、猜测、质疑与批判,似乎并不能有效抵达真相。

事情发展至此,涉及的各方也都作出了回应,但力度与可信度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微博上曝光的视频,当事人究竟是如何获得的?和颐酒店是否涉黄?袭击“弯弯2016”的男子找到了没有?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完整而服众的回应。警方调查需要时间,可以理解。但是,酒店在事件过去24小时后才初次回应,原定6日11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延迟了5个小时才开始,且整个过程非常简短,也未给记者提问机会,又是为什么?这种封闭式的应对无法回应爆炸式的舆论传播对信息公开的需求,招致深度批评与质疑便在所难免了。

不难看到,碎片化的信息披露,经由网友的自发挖掘与拼凑,最终不是在接近真相,而是激发出更多的猜忌与质疑。每一个网络社交者,都在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去拼凑自己心中那个真相,并传播自己的发现与疑点,去获得想要的舆论影响力。但是,网络从来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调查机制,它只提供质疑与猜测。倘若这些质疑能推动法定调查机构客观中立透明的查证,就不难达到网络舆论监督的目的;倘若这些猜测提供的只是摸鱼的“浑水”或是发泄不满的槽点,那么也可能让真相迷失,让一起公共事件变成一地鸡毛。

网络信息拼凑不出完整的真相,无论是将事件与企业合并联系起来炮制“阴谋论”,还是从当事人新注册微博超出史上大V的高转发量中探寻某种猜想,实际上都无法提供真相。案件的焦点不在被网络舆论捕捉到的涉黄小卡片上,也不在于跟踪这种爆炸式传播是如何发生的;作为一起法律案件,它需要回到起点去查明:遇袭事件中那名至今仍未抓获的嫌疑人究竟是谁?为何要袭击这位女子?这一次,我们不想再看到什么剧情反转,但即便存在再多的所谓阴谋与炒作,我们也希望公共舆论监督的精力不被浪费,权威的法律调查机制不被误导,完整而合乎逻辑的真相不会迷失。


女子酒店遇袭冲击公众心理安全底线

即时 | 2016-04-07 07:00

【很多时候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并不是因为一个极端恶性的事件,而是在庸常的生活场所,在最不应该发生危险的地方遇到了危险,并且得不到公权力有效的救济。这或许才是今天舆论大声疾呼的原因所在。】

4月5日晚,一则名为“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文章刷爆社交网络。名为“弯弯_2016”的外地女子,连发多条微博,讲述自己在北京朝阳区和颐酒店遭受陌生男子强行拖拽的经历,并配上酒店监控视频。@平安北京回复称,正在核实。

从视频中看,场面恐怖,不要说是一个弱女子,换做其他人也一样会感到害怕。周边的一切全然陌生、冷漠,而外来暴力又如此强横,彼岸在哪里?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免于恐惧、暴力的自由,这是一个公民的天然权利,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和借口被剥夺。在公共场所,在商旅酒店,这种权利诉求更应该得到保障。

这一事件之所以关注度如此之高,其中固然有对视频中被施暴女子的同情,陌生男子是那样残暴,酒店人员是那样冷漠,而受害女子又是那样无助,似乎一切都重归丛林时代,当事人只能一切都靠自己。这样的一个透着冰冷的环境,让人窒息,也让人心生怜悯。

但同时,透过这个女子的自身遭遇,旁观的人们更容易感同身受,产生了某种情绪的“代入感”,对自己置身的环境产生了深深的安全焦虑。这样的“换位思考”并非多余,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小概率”的偶发事件,也不要以为自己就可能是那一个意外,只要缺乏普遍的、惠及每一个个体的严密的公共安全,则人人都有可能遭遇不测。

法治也好,秩序也罢,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讲章,而应该体现为对每一个个体合法权利的悉心呵护和严密保障上。走在马路上,不能被无故碰撞;住在酒店里,不能被肆意拖拽;回到家里,不能受到各种恐吓。

退一步讲,就算此前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确有疏漏,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酒店,乃至负有公共安全之责的部门能够多采取一些弥补之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也算是给社会一个交代。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事件仍没有太大进展,酒店要么将发布会一推再推,草草结束,要么断言女子炒作。

无论如何扰攘,该女子被拖拽、掐脖子、扯头发的事实恐怕很难否认,而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容忍类似对弱者的施暴行为。

目前,这一事件仍在发酵,网上到处是传授女子遇袭后的防狼绝技。这样基于“自力自为”的自救之道更让人哭笑不得。每每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就会催生一批类似的应急反应专家,甚至还会出现将事件引向谴责当事人不慎的方向,这实在是一个绝大的误会。难道,我们的公共安全只能靠自己来搞定?或者说,不怪恶人有多狂,只怪女生何以那么晚还在酒店溜达?

此事,在一些人眼中或许并非强奸、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但就是这样一起或许性质并不严重的暴力事件,却轻易冲垮了公众心理安全的底线,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原因究竟何在?酒店安保责任的缺失,以及接案警方办案的效率,都成为舆论发酵的因子。很多时候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并不是因为一个极端恶性的事件,而是在庸常的生活场所,在最不应该发生危险的地方遇到了危险,并且得不到公权力有效的救济。这或许才是今天舆论大声疾呼的原因所在。

女子遇袭,酒店如何让旅客免于生命的恐惧

即时 | 2016-04-06 18:58

5日,一段名为“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诚如当事女子所称,这事让她“细思恐极”。消息一传出,坊间热议,引发公众对入住酒店安全的担忧。也有人迅速总结出女子遇袭自救术。自救固然重要,酒店如何防范类似事情发生更重要。

在家千般好,离家万般难。人在旅途,身不由己。入住酒店,自然想宾至如归,温馨如家。人们渴望在酒店能享受到家一样的安全感,如家一样的温暖度。不管能不能享受到“如家”般的照顾,但是最起码的安全当有保障。从常识和基本法理看,酒店必须履行治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每一名客人的安全。这种安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消防安全、财务安全,另一方面是人身安全。

一个入住高端酒店的妙龄女子,在走出电梯后,突然无故遭遇一名陌生男子拖拽、掐脖和扯头发,这事搁在谁身上,恐怕都恐惧不已。而一个需要刷卡才能进入电梯的高级酒店,嫌疑犯是如何能在夜间多次进入?且当事女子在酒店内客房外遭遇“劫持”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孤立无援,包括酒店保洁员在内尽管并未无动于衷,但还缺乏足够的得力援助,所幸女子最后在自救和众人的搭救下化险为夷。审视事件的细节,足以证明该酒店监控形同虚设,应急机制迹近无效,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即使酒店里常会有小情侣吵架打闹的事件发生,这也绝不是管理方放任他人施暴而不加以阻止的理由!

据当事女子所称,事发后酒店并没有派任何人与其沟通,也没有过问她晚上住在哪里,更没有确认她是否平安。最吊诡的是,酒店当晚值班经理竟然没有上报该事,当她要求前台联系酒店领导,并未获得诚恳答复。如果说一个细节是偶然,那么这么多细节叠加一起,足证该酒店存在太多令人愕然的病灶,最必需的制度设计都付之阙如,或者落实不力。总体呈现的景象是拿客人安全不当回事,拿消费者合法权利不当回事。入住这样的酒店,客人就毫无安全感。命都难保,何谈宾至如归?如家?

众所周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阶梯状的五种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无论哪个公民,如果连安全需求也无法满足,就必然有恐慌感。当客人交付了房费,意即将安全需求转向酒店,酒店保障客人安全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法律义务。如果类似事件频发,谁还敢放心地入住酒店?

当然,这种事情未必经常发生,或者不会“不幸地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但是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事件之所以让我们感同身受,究其因,并非仅仅同情弱者、驰援女性,而是激起了人们内心的不安感。每个人都有免于恐惧的权利,当权利可以自由舒展,当安全不再薄若蝉翼,当监管丝丝入扣,当制度不存漏洞,我们才敢说我们活得踏实、才能论及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感。

该事件真相犹待警方深入调查。就目前来说,化解公众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依法调查,让真相完整地浮出水面,让责任人受到应有的处罚,让破损的制度尽快获得修复。当然,事件可以相信通过法律会得到一个解决,但要消除人们对入住酒店的安全顾虑,却远非易事。

诚望通过此事件,能推动全国的酒店业等提升安保管理服务,公安机关能更进一步的强化社会治安管理能力,建立求助得到快速救援的安全保障机制等等,以让每一个旅客免于生命的恐惧。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